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严重者影响休息、精神状态等。疼痛以胸段肋间神经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见。
从西医解剖学角度认识,后遗神经痛的根本原因在于带状疱疹病毒喜食神经髄鞘中的粗纤维,导致髓鞘脱落,神经轴索外露,出现生物电流短路,使患者出现电击一样的剧痛,痛苦不堪。
我在临床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出现往往有以下特点:1、年龄大;2、毒性大,表现疱疹侵蚀范围大及程度深;3、疱疹治疗晚、局部侵蚀时间长;4、正气不足;5、单纯用西药口服或输液抗病毒和营养神经治疗。
如何避免带状疱疹后遗症疼痛呢?虽然现代西医学处理此病还属于难题,但我在临床上用中医的方法治疗此病,多有治愈。根据我的经验,综合各家的经验精华,综合如下: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问题的解决需要抓住祛邪气和扶正气两端。治疗的同时嘱患者畅情志、多饮水、清淡饮食,起居有规律、不熬夜、不令身体疲乏。忌食辛辣温热、肥甘油腻、酸涩收敛之品。解决原则及方案:
1、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减少病毒对神经的侵害。
2、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患部火针点刺配合拔罐、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可迅速缓解疼痛,明显缩短病程。火针点刺治疗带状疱疹,具有疗程短、疗效好、安全、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并发症少的优点。
火针操作注意事项:(1)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火针必须烧红进针。(3)点刺要准、快,不宜过深,以疱疹内疱液汽化,表面干燥为佳。(4)局部避免洗浴,以免伤口感染。(5)当患者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糖尿病等疾病时要慎重。
火针以热引热使壅结的火毒直接外泄,配合拔罐,给病邪以出路。注意排毒以排净为佳。通过排毒恢复局部组织细胞的空灵之性,起到直接激发经气,鼓舞正气,消灭局部病毒,利于局部组织细胞的正记忆和自修复活力,效果较佳。
不仅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有特效,对于痛痹证、寒痹证也有非常好的疗效。《灵枢·经筋篇》:“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宋代《针灸资生经》:“腰痛,出入甚难,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腧。”明代《针灸聚英》“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火针的应用历史悠久,其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3、至阳穴埋线治疗带状疱疹:该项目于年12月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年5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国作为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4、可选局部外用药物有复方片仔癀软膏,药物成分:牛黄、麝香、三七、蛇胆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本药还用于带状疱疹、单纯疱疹、脓疱疮、毛囊炎、痤疮。
5、中药方剂,对症治疗针对湿热於及气虚等病证的不同选择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6、带状疱疹特效验方:
(1)、《医宗金鉴》二味拔毒散:白矾,雄黄各等份,研为细末,凉开水调涂,一日数次。(王渭川老中医经验:一般三天--七天左右结疤,十天左右痊愈,并能立止疼痛)。
《医宗金鉴》:此散治风湿诸疮,红肿痛痒,疥痱等疾甚效,用鹅翎蘸扫患处,痛痒自止,红肿即消。
依据:白矾:《本经》"味酸,寒。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雄黄:《本经》"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2)、治蛇缠疮及蛇、蜂虿、蜈蚣、毒虫、颠犬所伤:雄黄为末,醋调徐,仍用酒服。(《世医得效方》)
(3)、柏叶散:侧柏叶(炒黄为末)、蚯蚓粪(韭菜地内者佳)、黄柏、大黄(各五钱)、雄黄、赤小豆、轻粉(各三钱)。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搽,香油调搽更效。(《医宗金鉴》)
(4)、鲜蚯蚓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挖出韭菜地蚯蚓适量,放在冷水中游动2小时,使蚯蚓排出腹内泥土,洗净后捞出放于干净的碗内,加入适量白糖,放1小时后,蚯蚓全部溶化,治疗时将溶化的蚯蚓液敷涂患处,立刻产生清凉止痛感觉,每日涂5~6次,2~3天即可痊愈。
(5)、地龙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取地龙适量,将地龙烤干研粉,加适量麻油调均涂于患部,一般用药5分钟就能止痛,3~4天痊愈。
依据:《神农本草经》“蚯蚓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注,蛊毒,杀长虫,仍自化作水。生平土。”(蛇瘕当是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6)、王不留行:将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黄至少数开花,然后研碎过筛取其细末,用香油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一日二至三次。如疱疹已溃破,可将药面直接撒布于溃烂处,每日二至三次,一般用药后10—20分钟即可止疼,2-5天痊愈,不留后遗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