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她患带状疱疹,在头颈部,经住院治疗疱疹消失,但留下左头颞前部针刺样疼痛并奇痒难忍,经多方治疗不效,前来求治于中医。
这是明显的带状疱疹后遗症,头痛,肌肤痒痛。我们看一下如何艾灸调理带状疱疹及后遗症神经痛。
带状疱疹
及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好发于单侧,亦偶有对称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年人较多。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串腰龙”、“蜘蛛疮”等。
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力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病人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本病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临床表现
皮疹出现前常有轻重不同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局部皮肤知觉过敏、灼热、针刺样疼痛等,以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带状,最后水疱干燥、结痂、脱落,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斑。
病情严重者有的水疱内容物为血性,或发生坏死,愈后遗留疤痕。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局部遗留神经疼痛,经久不能消失。
辩证
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瘀,不通则痛,阻于何经则痛于何部。按经络辩证:
皮损发生于面部,主要损及手、足三阳经,多见于三叉神经支配区。
发于胸胁部,则损及足少阳、足厥阴,皮损沿肋间神经分布。
发于腰腹部,则多损及足阳明、足少阳及足太阴经。
故选穴配方以受阻经脉的腧穴为主,近部取穴均取同侧,“以痛为腧”,取阿是穴,以活血通络,祛瘀泻毒。远部取穴均取双侧,以泻法为主,疏通经络,扶正祛邪。
发疹时患处皮肤见紫红色丘疹,粟米至绿豆大小之成簇水疱,排列成带状。皮疹分布于身体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区排列,不超过正中线,常侵犯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区,发于额部常引起三叉神经上支剧烈疼痛
肝火盛者伴皮疹灼热钦红,疼痛剧烈,口苦、烦躁易怒。
脾经湿热者伴食欲缺乏,口黏腻。
气滞血瘀多为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人,皮疹常细碎而不明显,其皮疹消退后,仍见剧痛不止。
艾灸取穴
主穴:曲池、肝俞、大椎、阿是穴(疱疹周围疼痛处)
配穴:
肝火盛:加行间
脾经湿热:加阴陵泉
气滞血瘀:加足三里、支沟
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的合穴,二者常配伍应用,有很强的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之效。
皮损在脐上者加合谷;
皮损在脐下者加足三里
皮损在面颧区者加太阳、阳白、风池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长于调气活血,尤擅治疗头面、上肢疾患
灸法
隔蒜灸,用切好的蒜片塞在底座里,贴在患处周围,(若在胸背腹部须在相应脊神经根的夹脊穴处隔蒜灸),
一般每日1次。疼痛剧烈者可每日2次,5日为1个疗程。
四肢穴位可与温针灸配合施用。
除了艾灸疗法,还可配合刺血方式,针刺龙眼穴,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大椎、支沟、阴陵泉.
龙眼穴是经外奇穴,是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穴,尤以刺血治疗效佳。
深圳前海
艾艾贴
本病多属热证,而热证并非禁灸。《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处采用温通的方法,以热引热,借火助阳,使气机、血脉通调,从而快速治愈本病。
艾艾贴全球招商
欢迎对中医艾灸感兴趣的各界小伙伴加入艾灸传承队伍,让更多的人因艾受益.
艾艾贴只走微商与实体渠道,购买与代理申请请长按下方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