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引发的持续性神经痛,是这一病症常见的后续问题,通常在水疱逐渐消退、结痂脱落,甚至皮肤仅留下轻微色素沉淀后出现。在病毒侵袭的感觉神经区域内,患者可能会感到麻木不适或遭受不同程度的疼痛,这源于外周神经的持续受损。
一般而言,若症状在疱疹发作一个月后仍未缓解,即可判定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此后遗症可能持续多年,甚至超过27年,且疼痛表现多样:有的轻微,有的剧烈,还有的伴有瘙痒感;也有患者仅感到异物感而无明显痛痒。多数老年患者,特别是60岁以上人群,面临此并发症的风险最高,比例可高达50%至75%,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一风险显著增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被视为医学上的顽固性疼痛难题,对中老年人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该神经痛主要表现为自发痛和触诱发痛,患者可能经历闪电般的剧痛、跳动性疼痛、刺痛、刀割样痛、摩擦痛或虫咬般的疼痛。部分患者在阴雨天气下疼痛加剧,有的因害怕触碰衣物或被子而难以安睡,有的出现肢体肿胀,甚至痛到无法行走,失去自理能力,给个人及家庭带来深重的痛苦与困扰。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对工作、生活及情绪均有显著影响,严重疼痛可能导致患者无法入睡。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力下降及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当前,国内外治疗主要以抗病毒、缓解疼痛及营养神经为主。在治疗过程中,需避免两个常见误区:一是皮肤虽已愈合,但疼痛持续,仍盲目服用抗病毒药物。
实际上,抗病毒药物一般仅需服用一周,且越早使用效果越好,长期服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老年人和肾功能异常者。二是患者长期忍受疼痛,仅在难以忍受时才服用镇痛药,担心成瘾。然而,并非所有镇痛药物都会导致成瘾,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并注意观察初期可能的不良反应(如头晕、嗜睡等),即可安全有效缓解疼痛。
因此,正确认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取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避免治疗误区,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疼痛、减少药物副作用。特别是在季节更替时,体质较弱的人群更应加强防护,预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