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带状疱疹图片
带状疱疹症状
带状疱疹治疗
带状疱疹用药
带状疱疹传染
面部带状疱疹

中医病证与传染病之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以患处皮疹沿神经分布疼痛难忍为主要临床表现。带状疱疹病毒沿神经纤维进入感觉神经节呈潜伏性感染。

中医和带状疱疹

中医文献中亦多有相关病证记载,《成方便读·龙胆泻肝汤》:“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故以龙胆草大苦大寒,大泻肝胆之湿火;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胆之气,更以黄芩清上,栀子导下,佐之以木通、车前、泽泻,引邪热从小肠、膀胱而出;古人治病,泻邪必兼顾正,否则邪去正伤,恐犯药过病所之弊,故以归、地养肝血,甘草缓中气,且协和各药,使苦寒之性不伤胃气耳。”

《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中,就有“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陈实功《外科正宗》云:“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之火,治以凉心泻肝,化斑解毒汤是也。”吴谦《医宗金鉴》中云:“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张云航《外科十三方考》中云:“此疮生于腰间系带之处,初起红肿,痛如火烧而不可忍,约三日间破皮出水,但不成脓,乃急症也。治法内服中九丸解毒,外用青黛敷于患处,以止其痛,看其所敷之物干了又换;至红肿消退而不作热时,再以麻凉膏敷之(加倍子末一两于膏内),如恐其干燥,可滴入少许清油以调剂之,水干即愈。

辨证论治

带状疱疹-湿疫肝毒证

辨识要点: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沿病变神经节段局部皮肤灼痒疼痛及感觉异常或过敏;局部淋巴结可有肿痛;发热和全身不适;沿周围神经分布区域皮肤成簇红色斑疹;很快发展为水泡;数个水泡集成簇状;持续神经痛;结痂不留瘢痕;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治法:解毒燥湿

推荐方剂:《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等

常用药物: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龙胆草、黄芩、车前子、柴胡、通草、地黄、当归、栀子、板蓝根、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方子

《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

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水煎,去滓热服,盖被取汗。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热毒蕴蒸肌肤,致生疔疮痈肿。红肿热痛,发热恶寒,舌红脉数者

《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炒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生甘草。

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文案:张翼飞

编辑:杨珂

参考文献:

蔡定芳.病证结合传染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9

程宏斌,伍景平,尹思思,冯今虹.从古籍角度论蛇串疮毒邪致病学说[J].四川中医,,38(03):37-3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cpin.com/dzbzyy/6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