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艾人在艾灸时,皮肤表面会出现水泡的现象,因为不知道灸花产生的原理,以为是烫伤,故而对艾灸产生了疑问或者恐惧。
我们总对未知的事物容易产生不好的幻想,其实只要解释清楚,知道其中的原由,便能消除这种想法。
现在就给各位艾人们,打破“灸花”的谜团,带你深入了解灸花产生的原因。水蜜桃爱你么么哒想跟你滚床单嘿嘿嘿
1、灸出“灸花”(水泡)不是烫伤
当有人说——“哎哟,我艾灸莫名其妙出现了水泡可咋整?”“这水泡对身体不会有危害吧!”“我的盛世美颜不会毁于一旦吧?”
此时,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这样告诉他们:
艾灸时皮肤出现的水泡,不是烫伤,而是灸花!
灸花是灸法术语,也叫“灸疮”。是指艾灸熏灼穴位局部后,该处皮肤起水泡后所致的无菌性化脓状态,是邪气外排的表现。
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而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泡,而邪气排出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用同样的火力艾灸的时候,有病灶的地方会比其他的地方敏感,会感觉更热、更痛、更有刺激性。
2、灸得脓出,风寒乃出
古代的疤痕灸出现灸疮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脓生疮才认为能排除病邪达到效果。
古代中医常应用疤痕灸养生保健治疗疾病。《针灸易学》中有“灸疮若发,去病似把抓”之说。还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的都是疤痕灸。
灸疮是将我们身体里的病邪祛除体外的一种表现,常表现为起泡甚至流脓。
《小品方》说道:“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虽然灸花有碍观瞻,但古人认为“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此灸法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盛行于唐宋时期。
3、灸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呢?
人体在寒气重、湿气重、经络不通的时候,灸花出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经络越不通的人、湿气越重的人,水泡就会越大;初次艾灸的人,会出的多并容易出,经常艾灸的人,耐受力会增强,水泡出的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和少。艾灸时间越长,也会出得越大,反之会小。
起的水泡(灸花)小,预示着这个部位下一次还可以再灸,如果水泡(灸花)出现得太大,就不能再灸了,需要进行处理。
4、灸花破了可咋办!
日常生活中出现灸花后,难免会有这样的问题需要解决——“水泡要怎么处理?”“这要是破皮了会不会感染?”“有没有修复灸疮的方法?”此时,你可以这样做:
《中国灸法》中记载了灸花出现后的处理方式如下。
施灸后局部皮肤有红晕灼热感,不需要处理,经过数小时就会消失或有一些黄色的瘢痕;若灸后皮肤起了水泡,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
灸后皮肤起的水泡较大,可以用消毒过的针头刺破,放出液体,敷以消毒纱布固定,或用淡膏药覆盖。
有灸花的情况下,我们还要面临创面修复的问题。水泡里面的脓液清理之后,在有创口的部位用碘酊消毒,在该部位擦上芦荟胶,它具有舒缓肌肤、滋养修复、镇静肌肤的作用,可以达到修复皮肤的效果。
我们要时刻做好在艾灸的时候会出现灸花的心理准备,这是一种好的现象。随时准备一盒芦荟胶在家里,可以在出现灸花的皮肤上进行及时修复,完美护肤。
艾灸是通过刺激穴位及调经络来调理身体的,艾灸结束后,由于水泡的存在,对于经络穴位的刺激还在继续,助长了艾灸所带来的作用的效果,这是很好的现象。
--------------------------------------------------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艾灸后会皮肤瘙痒,甚至红肿,出水泡。出现这些症状后,就会疑虑到底还要不要继续艾灸?是不是艾灸后遗症?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艾灸后皮肤痒的原因。
从中医角度来说,艾灸后皮肤出疹子,并且伴有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
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还有,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等,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相互勾结,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艾灸之后,由于肝、脾、肾的阳气得到有效补充和恢复,功能加强,排毒和自愈能力加强,与病邪有了抗争的势力,使得病邪被赶出内脏、血液及其他组织器官,进而走入皮肤。在排出的时候,皮肤上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症状的疹子,这就是中医的排病反应。
所以,像西医所说的皮疹,瘙痒难忍、流黄水、干燥起皮……症状越重,说明毒气越重,对内脏、血液、器官的损害越重。病邪能深入到这种地步,可以判断病邪进入已久,可称之为“年深固疾”之病。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给艾灸一段时间,给身体排毒一段时间,着急不得。
皮肤作用之一是人体的排毒器官,体内任何病邪,都会先通过皮肤排出。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先受制于内而后发于外。只要能发出来,疾病就一定能痊愈,这就要看患者能否坚持到病邪完全排出。
在《明疮疡痛痒麻木论》中有这样两句话:“若人质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拿人与火的距离说明痛和痒的关系。痛了,那是因为离火近;痒,那是因为离火远。
因此,“痒”,是因为虚,不是身体虚弱,而是“火力”不足,也可以理解为阳气温煦得不够。“挠”是一种本能反应,在“挠”的时候,皮肤上会出现红道,能解痒,这其实就是局部气血通畅的表现。
有一个孩子,脸上长了湿疹,挠得很厉害,很多地方都挠破了,大人怕感染,硬不让他挠。孩子不挠了,结果怎么样呢?面神经麻痹,开始抽搐。
“痒”在现代医学来说,属于神经系统掌管的知觉。当瘙痒出现时,大脑发出“挠”的指令,这个指令得不到实施,神经调节就失调,就想别的办法,让面部肌肉抽动,自行解痒。
《内经》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医宗金鉴》的外科心法中也提到了:“诸痛疮疡,皆属心火。”
现代医学也认为“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更易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皮肤病。但现代医学的理解角度和中医不同,它从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等,来理解心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的变化。
而中医有“心肾相交”的说法,心在五行学说之中,属火,火中之阳下降至肾,便能温养肾阳;而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关怀,把自己过盛的东西,传递给对方,恰恰平衡了对方的不足。
也就是说,阳气,尽管先天藏于肾脏,后天也由此生成和升发,但是肾阳的本原,却来自于“心”,当然不是解剖学里的心脏,而是中医所说的“藏神”的心。就好比地球的温暖,其实是来自天上太阳的恩赐。
其实不说火,就说冬天,在外面被冻得凉凉的皮肤,回到家里,在换衣服时,皮肤裸露在暖气中,许多人就会出现“痒”的感觉,很轻微,随着体温的上升,痒也慢慢散去。
正因为冬天太阳不那么热情了,地面的阳气也开始准备封藏,地面一片萧条,能量大部分回归地下,为第二年生发新的生命储备力量。大地寒冷,人也开始觉得冷,毛孔尽量闭合,避免寒气进入身体。与此同时,新陈代谢也变慢了,患有皮肤病的人感觉冬天病情加重,其实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皮肤没有阳气的支持,体内多余的湿热代谢不出去,才会觉得更痒。
夜晚也一样。夜晚相当一天之中的冬天,阳气也要潜藏起来,所以有些病人晚上会觉得更痒。中医认为,睡眠是养阳的最好办法。我们多留意会发现,睡眠好的人,相对显得年轻有活力,皮肤也往往不会出现大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