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认识:“脑中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管疾病引起的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病理上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脑梗死、脑栓塞
脑中风的危害性在我国第一大致残率和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易复发的特点,一人生病全家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尤其是发生过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再发生风险高于其他人9倍,中风后一年复发率为10%,5年内达30%,每次发作都可能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致残或致命。
幸存者给家庭带来长期负担10%幸存者,需要长期护理
30%幸存者,需被照顾起居一整年
60%幸存者,社交活动、户外活动受限
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心理压力
脑中风是怎么发生的?不可控因素年龄年龄增高,发病率增加
性病男性女性
家族史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可控制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酗酒、肥胖、不运动
既往有冠心病,或心脏病发作史
既往有外周动脉疾病史
及时识别·尽早送医是关键!
时间就是大脑。脑卒中发医院进行救治,是能否达到最好救治效果的关键。缺血性脑卒中成功救治的时间窗非常短暂(3~6h)
1
脑卒中的识别
症状突然发生: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双眼向一侧凝视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吞咽困难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口角流涎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发病如暴风席卷大地那样的快,故曰中风。”——《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1
病因病机
在《内经》至唐宋时代盛行;外风论——正气先虚,然后风邪偏中于身之半,以致营卫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而发半身不遂之偏枯。
金元时期内风论——又称肝风,是机体阳气抗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表现。包括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近代将内外风相合,又包括“火气痰湿瘀等致病因素,才标志着完善的中风理论得以形成。
1
(一)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1
中医对中风先兆临床观察及诱因分析
1.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也就是说只要时常出现头晕的患者都有发生中风的危险,这里同样包括现代医学认为的颈椎病也在其中,因为都与经络瘀滞不通有关。2.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中记载了“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防之”对中风先兆的症状加以描述。3.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元气既亏之后,未得半身不遂以前,有虚症可查乎”认为气血虚弱的肢体麻木也是中风前兆。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中风病其病理演变是一个渐进以质变的过程,平时的饮食起居,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饮食中过食肥甘厚味之品,嗜烟酒等都是中风病的诱发因素,同时性情急躁易怒导致火气冲逆,迫血上涌也会诱发中风。过度劳累,导致气虚,血行无力,都能使五脏的津液、精血耗伤,正像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中风病“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
1
急性发病时该怎么办?
切忌慌乱,切勿企图弄醒病人而高声喊叫,更不能猛烈摇动病人。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导致窒息,昏迷患者应侧卧位。
当病人神志清醒时,应尽量予以安慰,有条件者可给病人吸氧,这常能使其减轻紧张、焦虑和恐惧。
保持病人安静绝对卧床休息,一定要平躺,不能随意将病人搀扶起、走动等。
在病情不明时,切勿乱服药,引起窒息,尤其不能随意使用降压药、活血药等。
应尽快拨打“”或“”叫救护车,先简要说清病情,以便调度员安排出诊医生和设施。转送病人时,应该用担架平卧搬抬,如需下楼时,应将病人保持头高脚低位。在救护车上,应轻轻抱住病人的头部或上身以减低因颠簸造成的震动。
中风的平时防治总结
1、发病根源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相应指标控制正常范围,坚持一、二级预防。
2、定期检测颈动脉超声、脑血流图,必要时查脑部ct、脑核磁、头颈cta等根据病情选择。
3、规范口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在防动脉硬化稳定斑块的同时要注意发生药物引起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坏定期复查生化指标。
4、老年人适当补水,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大汗淋漓,平时注意避风寒,同时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
5、避免大喜大悲,情绪波动、猝然动作等均易诱发。
6、睡眠障碍是中风的重要诱因,失眠患者应积极改善。
7、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尤其是在早期预防脑中风方面有明显优势。
8、建议找专科中医医生治疗,因为脑病专业性比较强,诊断上需要中、西医知识均了解,对医生的要求较高。尤其在用药上,脑病专科医生更有优势,擅用脑病相关经络的用药,同时有些脑病需要应用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中药:如:羚羊角粉、石菖蒲、黄芪、川芎、天麻等,要求医生对现代医学以及中药药理学知识都要掌握。
9、中医治疗中一定要兼顾心、肾等脏腑的相互影响
1
专家简介
齐
齐国田中医主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出诊地点:北京同济门诊部
预约-手机:
齐国田医师简介: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硕士、中医主治医师、全科医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脑病委员青年委员。多次应邀参与国内中西医脑病学医院急诊医师专科认证。近年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医院、解放军医院等地出诊研修,是一位年轻而又经验丰富的青年中医专家。
擅长——
运用中医理论、中西医结合治疗:
神经内科专科病:脑血管病、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颈动脉斑块形成、面神经炎(面瘫)、带状疱疹、癫痫、帕金森氏病、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格林巴利、多系统萎缩、肌张力障碍等神经科难治病。
常见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头痛、眩晕、失眠、焦虑抑郁、更年期综合症、月经病、胃肠病、慢性肺病、老年骨关节病、痛风,男科妇科调理等。
运用中药口服、外洗、外敷、心理调护等综合疗法,疗效颇丰。
●同济中医——外聘专家出诊时间表
●同济中医——内科
●同济中医——外科
●同济中医——妇科
●同济中医——小儿推拿
●同济中医——口腔科
●同济中医——眼耳鼻喉科
●同济中医——皮肤科
●同济中医——肛肠科
●同济中医——碎石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