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院蒋健
编者按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医家亦然。
(接上文)
案3.金女,58岁。年12月13日就诊。
主诉:带状疱疹遗留右侧面部疼痛3年余,伴右侧耳后疼痛4月余。患者3年前曾罹患带状疱疹,发于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处,带状疱疹愈后遗留神经痛至今。今年8月疼痛逐渐由右侧面部向耳后转移,呈搏动性疼痛,伴有显著的右侧耳后颈动脉搏动声,患者本人可闻及动脉搏动声,借助听诊器也可闻及该处搏动性血管杂音(患者本人为医生,自带听诊器前来就诊)。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行血管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曾服用过各类止痛西药、中药及藏药,皆罔效。因疼痛及耳后颈动脉搏动声剧烈,以致严重影响睡眠,时觉神疲乏力,情绪低落。顷诊右耳及耳后疼痛,伴随明显的颈动脉搏动声,且搏动声随疼痛的加重而加重。舌淡红,苔薄,舌下静脉迂曲,脉细弦。以荆芥连翘汤、止痉散为主处方:柴胡12g,荆芥12g,山栀12g,黄芩12g,川芎50g,当归15g,白芷12g,连翘30g,炙乳没各15g,五灵脂15g,白芍15g,甘草9g,桔梗12g,防风12g,枳壳12g,全蝎粉2g(吞服),蜈蚣粉2g(吞服),7剂。服法:每剂药煎煮2次成3杯,一日分3次服完。
二诊(12月20日):服上药后右耳疼痛几止,耳后搏动性疼痛减轻,现已可停用止痛西药,舌脉同上。原方川芎减为30g,14剂。
三诊(12月31日):右耳已不痛,右耳后搏动性疼痛及颈动脉搏动声减轻约两成。今添诉时有耳鸣,舌脉同上。上方川芎减为12g,加桃仁12g,红花12g,7剂。
四诊(年1月7日):服药已有4周,右侧耳后搏动性疼痛及其伴随的颈动脉搏动声较初诊已减轻三分之一。自觉有一股气从右侧颈部上冲至右耳。后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有所减轻。
荆芥连翘汤原治耳痛有特效。尚不清楚本案耳痛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何内在联系,但伴随耳痛消失,带状疱疹后遗右耳搏动性疼痛亦有所减轻。无独有偶,荆芥连翘汤其实也是不外乎由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共同组成!
无论是运用仙方活命饮还是运用龙胆泻肝汤、荆芥连翘汤以及其它方药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不难看出,联合应用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可以说是治疗本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法则。如果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止痛效果不明显,即便其病程较长,仍然可以试用足量的清热解毒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配合使用五灵脂、乳香、没药、元胡、徐长卿、全蝎、蜈蚣等搜风剔络止痛药物,但对此似乎不能期待太多。清热解毒药实际发挥的止痛效果不亚于、有时甚至超过所谓的止痛药物。这一点,从以上案例似已可窥出端倪。
笔者运用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自知浅薄而又肤浅,乏善可陈。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临床难题,本着积累资料的朴素的出发点,抛砖引玉,不辞贻笑大方。
(图文编辑李威)
玉一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