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已去
秋风渐起
《黄帝内经》学以致用了吗?
别让“养收之道”成为一纸空文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案例分享第一组案例:抽筋
分享者:钮玲冶
患者女,79岁,曾做过三次手术治疗胆结石,最终胆囊切除。自手术后,睡觉时容易小腿抽筋,秋季频繁,甚者全身抽筋。
(1)胆囊切除后,胆汁无处排泄,累积在肝脏与总胆管里,对肝脏的正常功能造成影响;
(2)肝主筋,肝脏有问题容易抽筋;
(3)秋季属金,金克木,故秋季抽筋更易发生。
(1)甘能缓(酸能收,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软),每晚睡前喝一杯红糖水,以缓筋急;
(2)筋会阳陵泉,平时多按摩阳陵泉;
(3)小腿抽筋发作时,及时用力点按承山穴,即可有效缓解,平时可也多按;
(4)患者脾气急躁,嘱咐平时多按摩太冲穴,以泻肝火。
第二组案例:带状疱疹——蛇盘疮
分享者:陆美英
患者自述大腿外侧出现黄豆大小的皮疹,然后变成水泡,泡液澄清,泡壁紧绷并且周围绕着红晕,常常绕着外周神经分布,神经末梢疼痛感愈加严重。
疱疹一般是由血虚肝旺,气滞血瘀,湿热毒盛,(肝胆)湿热蕴结皮肤所致。
(1)先在局部用针围刺;
(2)点刺放血对应阿是穴:足厥阴肝经的肝俞和期门,足少阳胆经的胆俞和日月;
(3)清热解毒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或者(板蓝根)
饮食一定偏清淡,切忌不要吃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多吃点新鲜瓜果,保持心情愉悦,睡眠充足。
第三组案例:风湿关节痛
分享者:张鑫森
某女,72岁,髂骨、膝关节风湿疼痛10年,发病时无法走路、上楼梯。通过西医打针、吃药和中医外治等方法未能改善症状。去年开始进行中医整体调理,症状改善。
1、患者年事已高,长期外邪入侵积累,病灶处风湿积聚,引发局部瘀滞疼痛。
2、患者三焦不通,引发阴不升阳不降,整体阴阳不平衡。
3、脏腑气血分布不平衡,五行生克失衡。
1、调整任督二脉,促进阴升阳降,使身体整体阴阳平衡。
2、调整脏腑气血分布均匀,保持脏腑相互制衡。
3、外治内调相结合,适度活动,注意饮食。
1、艾灸50次,每次90分钟;
2、经络按摩30次,每次60分钟;
3、调理期间辅以中药茶饮、食用当季蔬菜瓜果,自己适当室外运动。
命门、百会、大椎、肾俞、天突、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至阴、合谷、内关、期门、阳陵泉、环跳、鹤顶、上下膝眼、犊鼻等十八处穴位,加强人体阴升阳降能力;调理脏腑气血均衡;祛除病灶风湿等调理。
经过一个阶段90次的调理,当年病灶症状消失。为防止复发每年还需要定期巩固性调理。
第四组案例:祛湿
分享者:李曦
经历了一个炎炎夏日,不知不觉中人体内集聚了不少的湿气。如果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那么湿气很容易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到寒气,则成为湿寒;湿气遇到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到风则成为风湿;湿气聚集在皮下,就形成了肥胖。
1、按摩阴陵泉(位置:膝盖内下侧,胫骨内侧突起的下缘凹陷中)
阴陵泉在脾经上,是特别好的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穴位。可采用按揉此穴位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日2-3次;也可采用悬灸的方法,艾条点燃后放于此穴位上方约3cm处,一般每次10-15分钟,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2次。
2、喝薏米赤豆粥:赤豆(补心养血,久服令人瘦,利水消肿,健脾胃)、薏米(祛湿,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少许糯米。
3、运动排汗: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体抗病力,促消化,促进气血流通,进而防止内生湿邪。
我们致力于保护版权,文章,图片来源于治未病讲学堂。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