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定义为带状疱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带状疱疹的临床诊疗仍存在不少问题,譬如其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流行病学资料如何?患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如何诊断?如何与其他疾病鉴别?如何早期规范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如何处理常见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为了切实解决带状疱疹临床诊治问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该领域专家,以近年国内外发表的重要文献为基础,对文献进行评价并综合分析,提交专家组反复讨论、修改,最终达成本共识,希望能指导带状疱疹的临床规范化诊治,为患者提供经济、高效的诊治方案。
一、病因
1.病原体特点及致病机理:
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命名为人类疱疹病毒3型。它是一种DNA病毒,基因组包含70多种开放读码框,编码多种蛋白质,目前研究较多的为糖蛋白gE,是制备疫苗的主要候选抗原[1]。
VZV可经飞沫和(或)接触传播,原发感染主要引起水痘。残余的VZV可沿感觉神经轴突逆行,或经感染的T细胞与神经元细胞的融合,转移到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并潜伏[2],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VZV特异性细胞免疫下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3]。
2.带状疱疹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龄、细胞免疫缺陷、遗传易感性、机械性创伤、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发热、高血压等)、近期精神压力大、劳累等是常见诱因[3]。女性发生带状疱疹风险高于男性[4]。
二、流行病学
据报道,全球普通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人年[4-5],亚太地区为(3~10)/人年[6],并逐年递增2.5%~5.0%[6-7]。带状疱疹的住院率(2~25)/10万人年,死亡率(0.~0.)/10万人年,复发率1%~6%[4-5,8]。
50岁后随年龄增长,VZ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逐渐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逐渐升高。血液肿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率高达31/人年[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的发病率也高达(29.4~51.5)/人年、复发率13%~26%[4-5,10]。
我国尚缺乏带状疱疹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年广东50岁及以上人群带状疱疹发病率分别为4.1/、3.4/和5.8/人年[11]。
年台湾全年龄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4.97/人年,住院率约为2.93%,除婴儿住院率高于儿童外,其余年龄组住院率及重症监护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平均住院8.3d[12]。
三、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
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占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
患处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可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可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老年、体弱患者疼痛较为剧烈。
2.特殊临床类型:
①眼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表现单侧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疼痛常较为剧烈,常伴同侧头部疼痛,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②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疱疹及外耳道疼痛。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③顿挫型带状疱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
④无疹性带状疱疹: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
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⑥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⑦播散性带状疱疹:恶性肿瘤或年老体弱患者,病毒经血液播散导致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可致死亡;
⑧其他:尚有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等表现的带状疱疹。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也可通过收集疱液,用PCR检测法、病毒培养予以确诊。无疹性带状疱疹病例的诊断较难,需做VZV活化反应实验室诊断性检测。由于实验室诊断操作难度较大,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诊断。
对于伴发严重神经痛或发生在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如眼、耳等部位,建议同时请相应专业科室会诊。
对于分布广泛甚至播散性、出血性或坏疽性等严重皮损、病程较长且愈合较差、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进行抗HIV抗体或肿瘤等相关筛查,以明确可能合并的基础疾病。
2.鉴别诊断:
前驱期无皮损仅有疼痛时诊断较困难,应告知患者有发生带状疱疹可能,密切观察,并排除相关部位的其他疾病。
发生在胸部的带状疱疹疼痛容易误诊为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发生在腹部的带状疱疹疼痛容易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阑尾炎。
患者皮损不典型时需与其他皮肤病鉴别,如单纯疱疹变异型虽与带状疱疹类似,但皮损会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疼痛不明显。
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
接触性皮炎、丹毒、虫咬皮炎、脓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13-14]。
五、药物治疗(西医)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PHN等并发症。
1.抗病毒药物:
是带状疱疹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15],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16]。应在发疹后24~72h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17-18]。
目前批准使用的系统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夫定和膦甲酸钠。见表1。
肾功能不全患者,要相应下调使用剂量。肾功能持续下降者,应立即停用阿昔洛韦,改用泛昔洛韦或其他抗病毒药物继续治疗。对于怀疑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初始给药前应检测肌酐水平,但溴夫定无需检测肌酐水平[18-19]。
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IDSA)指南推荐阿昔洛韦治疗VZV所致的脑膜炎/脑炎:
轻中度病例,静脉滴注10mg/kg,每8小时1次,连续治疗10~14d,而严重病例应持续治疗14~21d[20]。
HIV合并VZV感染,推荐使用阿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治疗。VZV引起的球后视神经炎较为罕见,几乎只出现在HIV血清反应阳性的艾滋病患者中,同时可伴或不伴皮损,目前并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但由于视神经炎可严重危害视力且组织病理学显示有炎症浸润,所以可考虑初始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而对于阿昔洛韦治疗抵抗(耐药)的患者,推荐静脉滴注膦甲酸钠陋[21]。
2.糖皮质激素疗法:
目前关于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仍存在争议。普遍观点认为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并逐步递减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但对已发生PHN的疼痛无效[22-23]。
推荐剂量泼尼松初始量30~40mg/d口服,逐渐减量,疗程1—2周。该疗法是否能预防PHN的发生尚存在争议。
年龄大于50岁、出现大面积皮疹及重度疼痛、累及头面部的带状疱疹、疱疹性脑膜炎及内脏播散性带状疱疹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及骨疏松患者谨慎使用,禁用于免疫抑制或有禁忌证的患者。推荐使用泼尼松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RamsayHunt综合征[17]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或Bell麻痹[24]。
3.带状疱疹期的镇痛治疗:
对于轻中度疼痛,考虑处方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曲马多;中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25](该类药物具体用法请参照表2)。
带状疱疹期间重度急性疼痛是发生PHN的危险因素,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而且能减少PHN发生[26]。
研究显示,早期使用普瑞巴林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期疼痛评分,尤其在疱疹发生7d内使用能显著降低PHN发生率[27]。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更常见且为重度,严重影响生活各方面,如发生焦虑、睡眠障碍、无法正常工作或生活[6]。
研究显示,普瑞巴林联合羟考酮不仅能进一步降低PHN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动与睡眠,提高生活质量[28]。
4.特殊人群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婴儿期、母孕期患水痘的儿童较易发生带状疱疹,但发病较成人轻,可口服阿昔洛韦20mg/kg,4次/d;或权衡利弊,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后,慎重口服泛昔洛韦,体重40kg者每次12.5mg]kg每8小时1次,体重≥40kg者~mg每8小时1次[29-30]重症患者可静脉滴注阿昔洛韦,≤mg/m2或≤15mg/kg,每8小时1次[31]。
老年人易出现皮肤、内脏播散,以及合并症,宜采用高效低毒的抗病毒药物积极治疗。排除禁忌证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妊娠晚期患者可口服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严重者静脉滴注阿昔洛韦,但妊娠20周前应慎用。哺乳期口服阿昔洛韦未见乳儿异常[32],但口服泛昔洛韦需停止哺乳。
5.带状疱疹患者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对患者认识本病、依从治疗、减少并发症等有重要意义。患者皮损疱液或糜烂面含有病毒,应避免接触尚未患过水痘的儿童和其他易感者。
告知患者及早就医及治疗,坚持正确的药物剂量和疗程,保持皮损清洁,避免继发细菌感染,适当休息,保证足够营养。神经营养类药物对缓解神经炎症与神经痛也有一定帮助,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等,口服或肌内注射。
六、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为湿热困阻、湿毒火盛,后期多为火热伤阴、气滞血瘀或脾虚失运,余毒未清[33]。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先,后期以活血化瘀理气为主,兼顾扶正固本。
1.肝胆湿热型:
发病初期,皮疹鲜红,簇集水疱,疱壁紧张,焮红灼热刺痛,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痛。用龙胆泻肝汤加减[34]。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新癀片、清开灵注射液等[35]。
2.脾虚湿蕴型:
皮疹淡红,疱壁松弛,糜烂渗出较多,疼痛,治宜健脾除湿,行气活血止痛。用除湿胃苓汤加减[36-37]。中成药可选参苓白术散。
3.气滞血瘀型:
多见于老年人,可见皮疹色暗红或结血痂,或皮疹消退,但仍疼痛不止,治宜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七厘散、云南白药、血府逐瘀胶囊、大黄蛰虫丸等[35,38]。
针灸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特色疗法,可选用火针、电针、局部围刺,刺络放血拔罐、穴位注射或埋线和艾灸等方法治疗。
七、局部治疗
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带状疱疹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研究报告[39]。局部热疗可能有促进皮损消退的作用。我国台湾的一项回顾性对照研究证实,在带状疱疹出疹5日内采用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能明显减少PHN发生率,但需要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验证[40]。
2.外用治疗药物:
以干燥、消炎为主。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2%莫匹罗星软膏等。眼部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疱疹净)滴眼液,禁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41]。
八、并发症的治疗和管理
1.常见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PHN,可被定义为皮疹出现后至少持续1个月或3个月、6个月的疼痛。目前国际上尚未达成共识,国外最常用的定义即带状疱疹皮疹出现后至少持续3个月的疼痛[42]。我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国专家诊疗共识》明确指出,PHN是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43]。PHN发病率占带状疱疹患者的5%~30%,我国约有万PHN患者。
PHN多见于高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
一种疼痛为主,或多样疼痛并存。明显扰乱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其他常见并发症:
溃疡性角膜炎或角膜穿孔,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继发性青光眼;听力障碍;面瘫、耳痛和外耳道疱疹;排便、排尿困难;重度免疫功能缺陷(包括HIV感染)患者皮疹可泛发全身,出现坏死,表现为深脓疱疮样,出现内脏损害,常伴高热,引起肺炎和脑炎。
约10%皮肤播散性带状疱疹合并内脏受累,病死率高达55%[44]。
2.临床治疗PHN的时机及药物选择:
患者发生PHN时即进行止痛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治疗可缩短疼痛持续时间,降低治疗难度。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表2)。疗程视病情和药物性质而定。
此外,还可与疼痛科和神经科等相关科室合作,采用神经介入及物理治疗等手段,缓解患者症状[43]。
3.PHN的预防:
早期积极抗病毒治疗对减少从带状疱疹发展为PHN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有重要作用,尤其50岁以上有中重度疼痛,严重皮疹,或累及非躯体部位皮疹患者。针对老年患者适当延长抗病毒疗程可减少PHN的发生率。而且早期积极的镇痛治疗也可有效预防PHN发生。另外,研究显示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预防60岁以上人群发生PHN的有效率为66.5%[46-47]。
九、预防
提高50岁及以上易感人群的抵抗力是重要的基础预防措施。带状疱疹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水痘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还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直至皮损结痂[24,45]。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适用于50岁以上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疾病负担,但有效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46-47],严重免疫抑制、孕妇是接种禁忌证。此外,低剂量阿昔洛韦预防用药可能降低HIV感染者带状疱疹发病率[48]。
带状疱疹十问十答1
带状疱疹会传染吗?
答:带状疱疹属于病毒性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这个病毒有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带状疱疹患者皮疹或者呼吸道传播。因此建议不接触患者皮疹及换洗衣物。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比如婴幼儿、老年人、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还要注意呼吸道隔离。
2
带状疱疹能根治吗?得过一次带状疱疹以后,还会反复得吗?
答:带状疱疹可以治疗,皮疹和神经痛都可以通过相应药物控制和痊愈。但是,治疗之后病毒还会以极少拷贝数“躲”到神经根中,一般来说人体的免疫力在经历了一次带状疱疹之后可以起到终身免疫的作用,也就是不让这些病毒再出来为非作歹,但是在免疫力极低的人群中他们仅有的免疫不能战胜这些残余病毒,从而引起带状疱疹复发。
3
带状疱疹与其他疱疹怎么区别?发在嘴角的疱疹会是带状疱疹吗?
答:我们常见发生在口角部位的疱疹称为单纯疱疹,是由HSV(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在过度曝晒,身体劳累或情绪紧张、免疫抑制状态或发热性疾病之后容易发生,较易复发,而且一般都发在同一个部位。
带状疱疹表现为沿着神经分布范围内的红斑上有带状分布的水疱,而单纯疱疹则是在皮肤和口唇黏膜边界部位红斑伴簇集的水疱,而且单纯疱疹复发率更高。如果累及三叉神经,带状疱疹也可发在口边,但因为三叉神经还支配牙周、耳,所以还会有牙痛和耳内皮疹的情况发生。
4
刚刚发出来的带状疱疹,可以用些什么药来阻止其发展?
答:建议早期抗病毒治疗,以减少从神经根中“溜出来”的病毒损伤神经。同时使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减少神经痛的产生。
5
抗病毒治疗用阿昔洛韦可以吗?用口服好还是用软膏好?
答:可以,如果没有肾功能不全者建议口服加外用软膏效果更好,当然也可以口服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衍生物。如果有使用阿昔洛韦的禁忌,如肝肾功能不全,也可以口服溴夫定,对于肝肾没有影响。如果皮疹非常少,疼痛不明显,也可以仅用外用阿昔洛韦啦。
但是,自行用药存在很大的风险,建议病人用药前先就医咨询。
6
孕期或者哺乳期得了带状疱疹,用药有什么讲究吗?
答:孕期或者哺乳期得了带状疱疹建议到同时有妇产科医院就诊,因为很可能需要医生根据情况进行多学科会诊。带状疱疹病毒对于胎儿发育的影响在孕期的各个阶段也不同,因此医院的产前咨询门诊咨询。
7
带状疱疹可以预防吗?有疫苗吗?
答:儿童期一般会注射水痘疫苗,对于带状疱疹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降低带状疱疹发生率或者减轻临床症状,但是不能完全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目前部分地区有针对成年人带状疱疹的疫苗,可以降低发生率,但是不能完全预防带状疱疹的发生。
8
得了带状疱疹有忌口吗?
答:这是病人和家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很多人来门诊问,说是老人得了带状疱疹之后什么都不敢吃,很是可怜。但是这是大家的一个误区,带状疱疹属于病毒感染,不是过敏性疾病,和食物过敏毫无关系,相反,我们建议患者要均衡摄入各种营养,以帮助机体恢复良好的免疫状态。但是由于带状疱疹我们一般需要口服一些抗病毒药物,因此我们建议不喝酒,不吃辛辣的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9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去哪个科室看?可以长期服用止痛片吗?
答: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这些对疼痛如此“生动”描述,可不仅仅是随口说的,而是写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里的。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的目的是尽早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原则上要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因此我们建议使用有效剂量的止痛片,有效缓解疼痛之后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周。如果单一药物不能获得满意疼痛缓解时,需要联合用药,尽量选择不同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相加,不良反应不相加的药物。我们不建议长期使用止痛片,如果疼痛仍然不能缓解可以加用其它非药物类治疗,如神经介入治疗、针灸理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年出版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由疼痛科、神经内科、皮肤科、麻醉科、神经科学研究所、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等学科、机构的权威专家共同拟定,可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常常需要分步骤、多学科合作。
建议带状疱疹皮疹痊愈之后1月仍然有神经痛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专业处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0
疱疹后会留疤吗?
答:一般类型的带状疱疹感染之后不会留疤,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如发作时有大疱、血疱或坏疽的,之后会留下疤痕。
神经指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
二、流行病学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荟萃分析数据显示PHN人群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PHN。带状疱疹和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PHN,70岁及以上者中则可达75%。我国尚缺乏相关研究数据,据以上资料估计我国约有万的PHN患者。PHN的危险因素见表1。
三、发病机制带状疱疹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睑结膜侵入人体引起全身感染,初次感染在幼儿表现为水痘,在成人可为隐性感染。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发生带状疱疹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神经元功能紊乱、异位放电、外周及中枢敏化,导致疼痛。
PHN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完全明了,神经可塑性是PHN产生的基础,其机制可能涉及:①外周敏化:感觉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发生神经化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变化,引起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放大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可影响未损伤的邻近神经元;②中枢敏化:中枢敏化是指脊髓及脊髓以上痛觉相关神经元的兴奋性异常升高或突触传递增强,从而放大疼痛信号的传递,包括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活动增多、感受域扩大、对外界刺激阈值降低、对阈上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病理生理过程。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及钠离子通道表达上调、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下降、支持细胞的坏死等,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引起中枢敏化。相应的临床表现有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超敏(allodynia)等。痛觉超敏即为正常的非伤害性刺激通过Aδ及Aβ低阈值机械受体引起脊髓背角疼痛信号的产生。PHN持续疼痛的主要机制在于中枢敏化。③炎性反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表达通过继发的炎性反应导致周围神经兴奋性及敏感性增加。④去传入(differentiation):初级传入纤维广泛变性坏死,中枢神经元发生去传入现象,引起继发性中枢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另外,还涉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
四、临床表现1.疼痛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特点如下:
疼痛部位: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其中胸部占50%,头面部、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10%-20%,骶尾部占2%-8%,其他部位1%。PHN的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双侧疱疹。
疼痛性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以多样疼痛并存。
疼痛特征:①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刺激情况下,在皮疹分布区及附近区域出现的疼痛。②痛觉过敏: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或延长。③痛觉超敏: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如接触衣服或床单等轻微触碰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④感觉异常:疼痛部位常伴有一些感觉异常,如紧束样感觉、麻木、蚁行感或瘙痒感,也可出现客观感觉异常,如温度觉和振动觉异常,感觉迟钝或减退。
病程: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2.其他临床表现PHN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45%患者的情感受到中重度干扰,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研究报道,60%的患者曾经或经常有自杀想法超过40%的患者伴有中-重度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的中-重度干扰。患者还常出现多种全身症状,如慢性疲乏、厌食、体重下降、缺乏活动等。患者疼痛程度越重,活力、睡眠和总体生命质量所受影响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家属也易出现疲乏、应激、失眠以及情感困扰。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PHN的诊断步骤见表2。诊断主要依据带状疱疹病史和临床表现,一般无需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或其他辅助检查。
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颈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脊柱源性胸痛、椎体压缩后神经痛、脊神经根性疼痛和椎体肿瘤转移性疼痛等。
对疼痛的评估,推荐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或数字分级量表(NRS)评估疼痛强度。ID-Pain、DN4及PainDETECT量表可评估疼痛的性质。McGill疼痛问卷(MPQ)及简式McGill疼痛问卷(SF-MPQ)等工具可辅助评价疼痛强度。
推荐使用SF-36量表、Nottingham健康概况(NottinghamHealthProfile,NFIP)或生命质量(QoL)指数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
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帮助显示感觉神经损伤的部位与性质,在PHN病情评估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治疗PHN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PHN的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许多患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2周。药物联合微创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并减少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要监测疼痛强度的改善情况。治疗1周后,应对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以便维持或调整现有的治疗方案。使用VAS或NRS对疼痛进行评价,通常,治疗后疼痛评分较基线降低≥30%即认为临床有效,降低≥50%即为明显改善。
有部分临床经验提示疱疹期的抗病毒治疗及使用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可有效减少PHN的发生。
1.药物治疗结合年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uropeanFederationofNeurologicalSocieties,EFNS)、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AAN)对PHN药物治疗的推荐、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推荐以及不同药物的临床证据,本共识推荐治疗PHN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PHN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药物的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伴随的睡眠及情感障碍的治疗、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的风险及治疗成本等。药物选择应个体化,单一药物治疗不能获得满意的疼痛缓解时,考虑联合用药,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机制、疗效相加或协同而不良反应不相加的药物。
(1)钙通道调节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可与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GCC)的α2-δ亚基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加巴喷丁的起始剂量为每日mg,常用有效剂量为每目-mg,患者有肾功能不全的应减量,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和头晕,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加巴喷丁呈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降低,个体间变异为20%-30%,疗效存在封顶效应。
普瑞巴林是第二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增强了与α2-δ亚基的亲和力,能够缓解PHN、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普瑞巴林剂量每日为-mg,滴定期5-7天。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减量。普瑞巴林的特点是滴定和起效更快,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可预估,不存在封顶效应,生物利用度≥90%且与剂量无关,个体间变异为10%-15%,不良反应与加巴喷丁相似。为避免头晕和嗜睡,两药均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2)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α肾上腺素受体,调节疼痛传导下行通路,发挥镇痛作用。药物起效较慢,主要不良反应有过度镇静、认知障碍和心脏毒性(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室异位搏动增加、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最常用的药物为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每次12.5-25mg,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最大剂量mg。应注意其心脏毒性,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光眼、尿潴留、自杀等高风险患者应慎用。此外,该药可能导致或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步态异常。老年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风险高,使用过程中要加强监测。
(3)利多卡因贴剂利多卡因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减少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的异位冲动,从而减少PHN患者痛觉。利多卡因贴剂起效快(≤4h)。在为期4-12周的临床研究中,有约1/4-1/3的患者疼痛缓解≥50%。对利多卡因贴剂或普瑞巴林单药治疗无效的PHN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贴剂和普瑞巴林联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利多卡因贴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部位皮肤反应,如短暂瘙痒、红斑和皮炎。
(4)曲马多曲马多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同时作用于u-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曲马多可显著缓解PHN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现象,但对闪电样、刀割样疼痛效果不明显,其疗效弱于强阿片类药物,而耐受性优于强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便秘、尿潴留、嗜睡和头痛等。应遵循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起始剂量每次25-50mg、每日1-2次,每曰最大量mg。应注意选择控释或缓释剂型,并且不与5-羟色胺药物(包括SNRIs)同时使用,以避免5-羟色胺综合征风险。该药滥用率低,但也会发生药物依赖,需逐步停药。
(5)阿片类镇痛药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阿片类镇痛药可以有效治疗PHN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考虑到误用和滥用的风险及耐药的产生,推荐阿片类镇痛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常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和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治疗PHN应遵循以下原则:在恰当的治疗目标和密切监测下处方阿片类药物,并严格选择控缓释剂型;小剂量开始治疗,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一旦治疗无效,应立即停药,一般使用不超过8周。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在用药后1-2周内可能发生耐受。
(6)其他药物临床上还应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SNRIs)来治疗PHN,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但缺乏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文拉法辛有效剂量为每日-mg,每日1次。度洛西汀的剂量为每日30-60mg,每日1次或2次。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等。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局部辣椒素、其他抗癫痫药(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托吡酯)及草乌甲素也被用来治疗PHN。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的用量为每日4片(4.0Neurotropin单位/片),分早晚2次口服。辣椒素的推荐浓度为0.%-0.1%,不良反应为局部皮肤灼热感。拉莫三嗪剂量为每日50-mg,每日1-2次。托吡酯应常用剂量为每日-mg,每日2次。拉莫三嗪和托吡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等。丙戊酸钠治疗剂量每日-mg,分3次服用。草乌甲素片0.4mg,每日3次。
2.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引导下以最小的创伤将器具或药物置入到病变组织,对其进行物理、机械或化学治疗的技术。临床用于治疗PHN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药物治疗是镇痛的基础,微创介入与药物联合应用治疗PHN可有效缓解疼痛,同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普瑞巴林联合神经脉冲射频、神经阻滞及经皮神经电刺激等微创介入方式对PHN患者疗效肯定。
(1)神经介入技术主要包括神经阻滞、选择性神经毁损和鞘内药物输注治疗。①神经阻滞:在相应神经根、干、节及硬膜外注入局麻药或以局麻药为主的药物以短暂阻断神经传导功能,既能达到治疗作用,又对神经无损伤。在选择神经阻滞药物时必须要考虑以下问题: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治疗目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的利弊。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神经阻滞用药主要包括局部麻醉药和糖皮质激素等。②选择性神经毁损:以手术切断或部分切断,或用化学方法(乙醇和阿霉素)或物理方法(射频热凝和冷冻等)阻断脑、脊神经、交感神经及各类神经节等的神经传导功能,神经毁损为不可逆的治疗,可能产生其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麻木甚至肌力下降等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③鞘内药物输注治疗: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输注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或中枢,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常见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等,其中吗啡的临床应用最广。吗啡的起始剂量为胃肠外剂量的1%或口服剂量的1/,根据镇痛效果与副作用及患者的一般情况逐渐调整(滴定),以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另外,硬膜外腔置管连续输注也是控制严重疼痛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2)神经调控技术神经调控技术是通过电脉冲适当地刺激产生疼痛的目标神经,反馈性调整神经的传导物质或电流,或产生麻木样感觉来覆盖疼痛区域,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临床用于治疗PHN的主要包括脉冲射频治疗和神经电刺激技术。①脉冲射频治疗:脉冲射频是一种神经调节治疗,通常使用频率2Hz、电压45V,电流持续时间20ms,间歇期ms的脉冲式射频电流进行治疗,脉冲射频可以影响感觉神经ATP代谢以及离子通道的功能,持续、可逆地抑制C纤维兴奋性传入,从而对相关神经的痛觉传导起到阻断作用。脉冲射频对神经纤维结构无破坏作用,能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也较少发生感觉减退、酸痛、灼痛及运动神经损伤,较多的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②神经电刺激: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包括脊髓电刺激(SpinalCordStimulation,SCS),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NerveStimulation,PN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lNerveStimulation,TENS)等。
SCS是将电极置入硬膜外腔,影像证实位置确切后,由刺激电极产生的电流直接作用于脊髓后柱的传导束和背角感觉神经元以及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中枢,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促进病情好转。有临床研究表明SCS是早期PHN(出疹后1-3个月)的有效镇痛方法。PNS是将电极置入支配疼痛区域的皮下外周神经附近,从而抑制疼痛区域的感觉神经向上传导。TENS是经过皮肤施行电脉冲刺激,反馈性对传导疼痛信息有关的不同神经进行调整,减少疼痛信息的传导和增加镇痛物质的释放,从而缓解疼痛。
3.其他治疗针刺治疗、臭氧治疗等技术在临床上显示有一定的效果,国内有报道,5年随访臭氧介入治疗顽固性PHN疗效稳定,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在PHN患者中很大部分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治疗方案中需要重视及联合心理治疗及行为调节。
共识制定专家委员会成员
(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于生元(医院神经内科)、万有(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万琪(医院神经内科)、马柯(医院疼痛科)、王家双(医院疼痛科)、卢振和(广州医院疼痛科)、刘延青(医院疼痛科)、刘小立(医院疼痛科)、刘慧(医院疼痛科)、刘若卓(医院神经内科)、邓列华(医院皮肤科)、李焰生(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内科)、陈向军(上海医院神经内科)、陈军(第四军医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张达颖(医院疼痛科)、郑宝森(医院疼痛科)、赵华(医院皮肤科)、常建民(医院皮肤科)、黄东(医院疼痛科)、傅志俭(医院疼痛科)、熊东林(医院疼痛科)、樊碧发(医院疼痛科)
中华神经科杂志年3月第22卷第3期
作者: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共识编写专家组
大家都在看
带状疱疹的症状
带状疱疹的误诊误治汇总
治疗带状疱疹,5种外敷法!
带状疱疹症状及检查诊断方法
一文带你认识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
快速上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
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的辨别和用药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方法都在这里!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白癜风治愈后复发吗河南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