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桂枝汤组成: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
桂枝汤服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银翘散服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方证提要:本条将温热病初起时证候分为初起恶风寒和初起不恶风寒、但热而渴两大类,前者是风寒束表,以解表为主,方用桂枝汤;后者是热壅于肺,以清热为主,方用银翘散,前者用辛温,后者用辛凉,因此外感急性热病初起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是临证中一般最常用的治法。
银翘散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腺炎、肺炎等,辨属银翘散证者。现代临床在应用此方的基础上向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加强清热之力,如加青蒿、黄芩、葛根等使其治疗发热头痛之力更佳;二是加强解毒利咽之效,如去薄荷、荆芥,加玄参、僵蚕、山豆根等。三是配入生地黄、丹皮、大青叶、玄参等透疹之药,治麻疹、风疹等既有银翘营证表现,又有某些营血分证表现的病证,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皮肌炎、痤疮、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疗病,肾炎、尿毒症等泌尿系统疾病所出现的风热郁伏血分证。
记诵方歌: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熬,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勿过。
2.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桑菊饮组成: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桑菊饮服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方证提要:风温外感咳嗽,渴与不渴是鉴别里热轻重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不渴”说明无里热,“微渴”说明有里热,但热不甚,“大渴”说明其里热炽盛。银翘散与桑菊饮同属风温初起的常用方剂。前者重在解表清热,适用于热象偏重者,故云“平剂”。后者重在宣肺清肺,适用于热轻而咳者,故云“轻剂”。
本方在治疗外感风热咳嗽,因诸多原因造成咳嗽迁延不愈,表现以咳嗽时时发作,咽痒痰少,色白或黄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时,用桑菊饮方合止嗽散加减,并适量加入蝉蜕、钩藤、僵蚕等,意在肝肺同治,使肝胆之火不得上犯于肺。在治疗由肺经风热上炎,塞热阻塞毛孔而生的痤疮时,因桑菊饮疏风散邪,宣肺清热之功,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风热之邪客于五官:热邪循经上灼鼻窍,以桑菊饮加黄芪、麦冬、苍耳子等;邪热上扰耳窍,闭塞耳之气道者,以桑菊饮加苍耳子、菖蒲、升麻通窍散邪;风热眼疾加白蒺藜、蝉蜕、木贼祛风明目;乳蛾病在卫分而见发热、咳嗽、咽痛等症者,可加马勃、牛蒡子等解毒利咽。
记诵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组成:生石膏(研,一两)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白粳米(一合)
白虎汤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方证提要:“脉浮洪”指脉洪大,“舌黄”是里热盛,“渴甚”是热邪炽盛,耗损津液之见证,“大汗”是内热熏蒸,迫津外出。“面赤”、“恶热”乃邪热上炎,故面色红而厌热。说明邪热已入气分,较之卫分表证,更深一层,由于邪热内盛伤津,已非辛凉平剂所能治,所以必须用辛凉重剂,清热生津。白虎汤不但适用于外感热病里热炽盛者,而且还适用于一些有内伤发热的其他病症,例如糖尿病症见烦渴引饮、消谷善饥者;甲亢之证见汗出、烦渴、消谷善饥、面赤者,均可应用本方取得疗效。
记诵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4.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组成: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
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方证提要:“气血两燔”说明病情有所发展,气分之热邪未解,营血之热又盛。既有身热、汗出、烦渴等气分症状,又有烦扰不寐、谱妄,甚则有出血、舌绛等血分症状。
本方又名加减玉女煎,实际上是白虎汤合增液汤。若热毒炽盛者,可酌加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苓、犀角等。出血者,合用犀角地黄汤或加蒲黄、侧柏叶、茜草、白茅根等增强凉血散血作用。除急性热病外,现代还用于治疗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
记诵方歌:太阴温病已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
5.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组成:银翘散加干地黄(一两)生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角(三钱)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组成服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方证提要:上焦温病出现的“血从上溢”,主要是鼻衄及咳血。说明温邪已入血分,必须凉血散瘀,而又由于病在上焦,所以在治疗上仍须用银翘散透热解毒。发热患者合并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处方中加凉血药物即可,热退则鼻衄自止。但如出现咳血,特别是咳出物为粉红色血水,或同时出现脉数疾,或面色紫黑,则应特别警惕,以防阴竭气脱。
犀角地黄汤主治热毒深陷血分的耗血、动血证。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谱语,身热舌锋为证治要点。现代广泛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以及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肾炎等血分证。
记诵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6.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雪梨浆组成及服法: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漫半日,时时频饮。
五汁饮组成及服法: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临时斟酌,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方证提要:温病患者,由于热盛伤阴导致口渴,在药物治疗之外也应在饮食上加以配合辅助治疗。吐白色粘稠泡沫,口中不快,一般均属于热伤津液的表现。二方可以作为清凉饮料,具有滋养肺胃津液的作用。也可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阴虚不思饮食、肌肤枯燥、尿道涩痛、干咳。
记诵方歌: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荸荠茅根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皆可痊。
7.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组成:栀子(捣碎,五枚)香豆豉(六钱)
栀子豉汤服法:水四杯,先煮栀子数沸,后纳香豉,煮取二杯,先温服一杯,得吐止后服。
方证提要:栀子豉汤为《伤寒论》方,主治身热懊憹,虚烦不寐,胸脘痞满,舌红,苔黄者。吴氏在此用本方治太阴温病,邪热扰心,热郁胸膈,引起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呕,舌黄,寸脉盛。
记诵方歌:栀子豉汤仲景留,上焦温病太阴求,坐卧不安心懊憹,寸盛苔黄具可收。
8.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
瓜蒂散组成:甜瓜蒂(一钱)赤小豆(研,二钱)山栀子(二钱)
瓜蒂散服法:水二杯,煮取一杯,先服半杯,得吐止后服,不吐再服。虚者加人参芦一钱五分。
方证提要:瓜蒂散为《伤寒论》方,由瓜蒂、赤小豆组成。仲景用作催吐剂,治“邪结在胸中”、“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本条因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而无中焦之证,故用瓜蒂散。又因“心烦不安”,热在胸膈,故吴氏瓜蒂散中含山栀子。本条与上条有不同之处,上条是无形之热留扰胸膈,较轻;本条是有形之痰涎壅阻胸膈,较重。
此两条所述证治,临床上一般多见于由食物中毒而引起的高热患者,其诊断要点有四:①有食物不洁史;②有高热;③有呕吐或欲吐不得吐;④有热郁于胸膈,心中懊憹,及痰涎塞盛,胸中痞塞。治疗上可用栀子豉汤。如上述症状确系次食不洁所致而又有欲呕不呕者,可合用吐法,使热邪能通过区吐排出体外。瓜蒂散中瓜蒂为甜瓜蒂,一般应选用生瓜蒂,热瓜蒂催吐作用不明显。如备药不及,可用食指压按舌根亦可起到催吐作用。
记诵方歌:甜瓜蒂散吐法好,巧配山栀赤豆熬,太阴胸痞二三日,痰涎壅盛此方疗。
9.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清营汤去黄连组成: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银花(三钱)连翘(连心用,二钱)
清营汤去黄连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方证提要:寸脉大、舌绛而干表示上焦心肺有热,已经深人营分,是上焦温病的常见脉象。口渴而不欲饮水,是鉴别病在气分或在血分的重要指征之一。“清营汤”中黄连为苦寒燥湿药,适宜温病挟湿证,本条是指上焦温病不挟湿者。因苦寒药物易于化燥伤阴,故本方减去黄连。清营汤主治暑温,脉细数,或脉虚无力,身热夜甚,斑疹隐隐,神烦少寐,时有谱语,目常开不闭,或常闭不开,烦渴舌赤,舌绛而干。
现代清营汤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出血、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入营分者。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丹,或方中直接配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人,初入营分,气分热还明显,气方热盛,可重用金银花、石膏、知母。
记诵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10.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化斑汤主之;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化斑汤组成: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角(二钱)白粳米(一合)
化斑汤服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组成:前银翘散内去豆豉,加细生地(四钱)大青叶(三钱)丹皮(三钱)元参(加至一两)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服法:同银翘散
清宫汤组成: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翘心(二钱)犀角尖(磨冲,二钱)连心麦冬(三钱)
清宫汤服法:略
安宫牛黄丸组成: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金箔衣黄芩(一两)
安宫牛黄丸服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紫雪丹组成:滑石(一斤)石膏(一斤)寒水石(一斤)磁石(水煮二斤,捣煎去渣入后药)羚羊角(五两)木香(五两)犀角(五两)沉香(五两)丁香(一两)升麻(一斤)元参(一斤)炙甘草(半斤)辰砂(研细,三两)麝香(研细,一两二钱)
紫雪丹服法:以上八味,共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辰砂麝香。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局方至宝丹组成:
犀角(镑,一两)朱砂(飞,一两)琥珀(研,一两)玳瑁(镑,一两)牛黄(五钱)麝香(五钱)
局方至宝丹服法:以安息重汤炖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方证提要:“发斑”即皮肤上出现片状红斑。温病皮肤发斑,是由于里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外发,属“阳明热毒”。“化斑汤”为白虎汤加犀角,玄参组成。温病发斑之所以用本方者,一方面是用白虎汤以清里热,另一方面是用犀角、玄参凉血解毒。本方主治壮热口渴,汗出过多,目赤头痛,呕吐,烦躁不宁,或神昏谵语,肌肤发斑,色赤,甚或吐血,衄血,口渴或不渴,舌质绛,苔黄燥,脉数。
“发疹”即皮肤出现细小红疹,突出于皮上,抚之碍手。皮肤发疹,是由于热郁于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属“太阴风热”。因此温病发疹,一方面表示邪入营血,与发斑相同;另一方面表示,虽有里热但并未炽盛至极,重在表热,又与发斑不尽相同。所以皮肤发斑者用白虎汤为主清里泻热,而皮肤发疹者则以银翘散为主以清透表热。去豆豉之温,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以清营凉血。
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均有清热解毒,祛痰开窍,镇惊安神作用,属开窍剂中之凉开剂范围。凡属温病高热过程中出现神昏、谵语、惊痫者均可应用。清宫汤主治外感温病,发汗而汗出过多,耗伤心液,以致邪陷心包。发热心烦,舌赤或绛,舌塞,脉细数者,神昏谵语。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又合称“温病三宝”。三者均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但又各具特点。就清热作用来讲,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丹次之,至宝丹又次之。其中安宫牛黄丸长于清泄肝胆热毒;紫雪丹长于清泄阳明之热,可通利大小便,止痉息风;至宝丹长于宁心安神,逐秽化痰。
记诵方歌:化斑汤用石膏玄,犀角知母草粳联,气血两燔肤发斑,清气凉血病自痊。清宫汤用莲子心,犀角麦冬与玄参,竹叶连翘透心热,或加沥胆菖郁金。
11.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
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组成:连翘(一两)薄荷(三钱)马勃(四钱)牛蒡子(六钱)芥穗(三钱)僵蚕(五钱)元参(一两)银花(一两)板蓝根(五钱)苦梗(一两)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
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服法:鲜苇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
方证提要:“温毒”即温热毒邪炽盛,而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有溃烂表象者。本方主治大头瘟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应用本方时当主要掌握以下要点:一是用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感及普通感冒病毒等;二是这些病毒重点侵害头面部,导致腮腺、淋巴结、中耳、扁桃体、结膜、鼻窦等器官的红肿、疼痛、渗出;三是有发热等毒血症症状。另外,这些病毒感染后并发的细菌性鼻窦炎、中耳炎等也属于此类范围。临床常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颜面丹毒、颈淋巴结炎、急性咽喉炎、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属风热邪毒者。
记诵方歌:普济消毒治头瘟,煎药需用鲜芦根,方中翘薄蚕梗草,板兰牛马芥玄银。
12.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水仙膏组成及用法: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三黄二香散组成:黄连(一两)黄柏(一两)生大黄(一两)乳香(五钱)没药(五钱)
三黄二香散用法:上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
方证提要:“皮间有小黄疮如季米者”即现代皮肤病学所说之接触性皮炎或毒性皮炎之丘疹,“痛甚而烂”即指皮损严重之皮肤糜烂。所以引发皮损者乃因水仙根所含有毒成分石蒜碱类生物碱刺激皮肤所致。吴塘认为水仙膏虽是“拔毒外出”的治疗手段,但也不得不接受造成皮肤损害的事实。为此他制订了专门治疗水仙根皮炎的三黄二香散。赵绍琴等在《温病纵横》中谓:“三黄二香散中三黄相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以消肿。乳香、没药活血通络,止痛消肿。外敷此方有消肿止痛之效。
临床不必先用水仙膏,可以直接用三黄二香散外敷治疗温毒,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三黄二香散亦可用于具有“红、肿、热、痛"症状的阳性痈疽。现代临床本方可用于现代医学的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水火烫伤、湿疹、乳痈、急性淋巴结炎、各种未成脓的痈、疽、疗、疖等疾病。近年来有报道用本方治疗附睾炎。
记诵方歌: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黄柏连,茶汤香油先后敷,毒肿先以水仙穿。
本文为保持古籍原貌,药物名称及用量未做删改。医药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学习参考,患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部分内容来自《温病条辨讲解》、《温病条辨方歌括》、《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活学活用温病名方》等书籍,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偶尔文心雕龙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