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带状疱疹图片
带状疱疹症状
带状疱疹治疗
带状疱疹用药
带状疱疹传染
面部带状疱疹

口腔医学牙拔除术口腔颌面部感染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牙拔除术

一、拔牙术的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1.术中并发症

(1)软组织损伤:

①牙龈撕裂直接导致拔牙后,牙龈不能收缩以减小创口并保护血凝块。

②龈翻瓣时,粘骨膜瓣撕裂,瓣过小所致。术后仔细缝合复位。

③使用骨钻拔牙时,软组织卷入。

(2)牙根折断

(3)牙槽骨损伤:暴力致牙槽骨板折断,折断骨如无骨膜附着,应除去。

(4)口腔上颌窦交通:有天然交通者,术前细心观察X光片:

①穿孔≤2mm,,应先鼓气确诊,切勿盲目器械探测,常规处理,不鼻腔鼓气、喷嚏;勿吸管吸引、吸烟。

②穿孔2—6mm拔牙创缝合(8字缝)以协助固定血凝块,鼻喷剂保持上颌窦鼻腔开口通畅,否则:压力升高,血凝块脱落。

③穿孔6mm用瓣关闭创口,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

(5)其他损伤:出血、神经损伤、关节脱位、下颌骨骨折、牙及根失踪、邻牙损伤。

术中出血:有5类药具有潜在导致持续性出血的作用,称为5A(aspirin,anticoagulants,antibiotics,alcohol,anticancer)Aspirin可影响血小板聚集。Anticoagulants为抗凝药。Antibiotics可使vitK下降(K是产生凝血因子Ⅱ、Ⅲ、Ⅳ、Ⅵ、Ⅶ的必须物质。Alcohol可使肝依赖凝血因子下降。Anticancer能影响造血系统,使血小板下降。

2.术后并发症

(1)拔牙后出血

原因:全身、局部因素(牙槽窝内有肉芽、异物、血凝块脱落)。对全身因素以预防为主。

治疗:①压迫止血。②两侧牙龈褥式缝合,使两侧粘骨膜瓣紧张利于止血。③碘纱填塞止血一周后取出。④牙槽窝刮治。

(2)拔牙创口感染(异物残留为主因)

1急性感染:少见,有炎症、感染灶、糖尿病等。

2干槽症:

临床表现:拔牙2至3天后出现剧烈疼痛,并有放射痛,一般药不能止痛,牙槽窝空虚,灰白色血凝块。

处理:彻底清创,碘仿纱条填塞,10天后有一薄层肉芽覆盖,取出纱条,待其自行愈合,愈合过程1—2周。

3慢性感染:多见,牙槽窝内有残留物。

(3)拔牙后疼痛,面颊部肿胀。

口腔颌面部感染

1.感染特征: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

2.感染途径:①牙源性②腺源性:双向性,③损伤性:④血源性:⑤医源性:

3.感染特点:

?口腔、鼻腔及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各种细菌存在,这些部位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感染。

?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容易引起颌骨及颌周蜂窝织炎。

?口腔颌面部的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这些组织抗感染力弱,可向周围扩散及蔓延。

④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易向远处及颅内转移。

4.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

一、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好发于18~30岁。)

1、以急性炎症为表现形式。

2、症状:磨牙后区和咽部胀痛不适,进食、吞咽、开口时加重。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可致面颊肿胀和严重的张口受限。全身症状可因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抵抗力的不同而不同:发热、畏寒、头痛等。

3、体征: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冠周软组织肿胀、充血、触痛;龈瓣糜烂、龈袋溢脓;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颌下或面颊水肿、颌下淋巴结肿痛;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比例上升。

4.并发症或扩散途径:

(1)智齿冠周炎沿下颌骨外斜线向前,于第一、二磨牙龈颊沟处形成骨膜下脓肿或形成瘘。

(2)炎症向后发展,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向颊侧发展,于嚼肌前缘、颊肌后缘之间形成皮下脓肿或突破皮肤形成面颊瘘。

(3)炎症向后外侧发展,可引起嚼肌间隙感染;向后内侧,可引起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感染或扁桃体周围脓肿;向下可导致下颌下间隙、口底间隙的感染。

5.治疗:1、冠周冲洗。2、脓肿切开引流。3、切除龈瓣。4、拔除智齿。5、抗生素等治疗。

二、颌面部间隙感染

1、局部症状:急性期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以及区域淋巴结肿痛。

慢性期形成较硬的炎性浸润块,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有的脓肿自行溃破,形成脓瘘。

2、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尿量减少;病情较重而时间长者,可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酸中毒,甚至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感染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3、切开引流的目的:

①解毒:减少毒素吸收。

②减张:缓痛,防窒息。

③预防骨髓炎(边缘性)

④预防向颅内胸腔扩散,预防侵入血循环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纵膈炎、败血症。

切开引流的指征:①发病时间3—4天(牙源性)5—7天(腺源性)WBC↑

②肿胀、跳痛

③凹陷性水肿、波动、穿刺有脓。

④腐败坏死性者早切排。

⑤脓肿已穿破,但引流不畅者。

补充:急性化脓性炎症,全身用药无效,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儿童颌周蜂窝织炎,累及多间隙,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可早期切开减压。结核性淋巴炎,一般不切排,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必要时可切排。

注意事项:

①切口应利于体位引流,最低处。

②瘢痕隐蔽处,顺皮纹,首选口内引流,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神经、血管、腺导管。

③牙源性者应切开粘骨膜:常规切开粘膜或皮下,按脓肿位置,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用钝分离扩大创口,避免在不同组织层次中形成多处腔隙或通道,以减少感染扩散,保证引流通畅。

④操作准确、轻柔,忌挤压,防扩散

⑤引流的建立:不同位置选用不同的引流方法:

口内:碘条,橡皮片。

口外:盐水纱布,橡皮片,乳胶管。

深部脓肿: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防引流片滑入脓腔,每日更换1—2次。

脓腔大、范围广、脓液粘稠时,更换敷料时应同时用1—3%H2O2盐水或抗生素冲洗脓腔。

1眶下间隙感染

①感染来源:上前牙和第一前磨牙

②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前庭沟变化。

③切排:前庭沟粘膜转折处,切开粘骨膜直达骨面,分离排脓。

2咬肌间隙感染:

①感染来源: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颌磨牙根尖感染。

②临床表现:牙关紧闭,凹陷水肿(波动不明显),可致边缘性骨髓炎。

③切排:穿刺确诊后,口外切排。

3翼下颌间隙感染:

特点: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下颌下、舌下、咽旁、咬肌等间隙相通,经血管、神经可通入颅底。

来源:①冠周炎、下磨牙根尖炎,阻滞时消毒不严。②相邻间隙波及至此。

表现:①翼颌皱襞处粘膜水肿,下颌支后缘内侧红肿压痛。

②因其位置深在,不能直接触及波动,需穿刺确诊。

切排:①口内翼下颌皱襞稍外侧,纵切约2—3cm。

②口外切口(同咬肌间隙感染),血管钳抵达下颌升枝内侧。

4下颌下间隙感染:

来源:牙源性、腺源性、颌下腺炎继发。

表现:初为颌下淋巴结炎,凹陷水肿、有波动、易向舌下间隙扩散,舌运动疼痛,吞咽不适。

切排:下颌下缘下2cm,皮肤变薄处,淋巴结内脓肿,应分开其包膜。

5口底蜂窝织炎:

概念:又称口底弥散性多间隙感染,双颌下、双舌下、颏下5个间隙感染,方称口底蜂窝织炎。否则称多间隙感染。

来源:①下颌牙化脓性或坏疽性根尖周炎;

②冠周炎扩散;

③口咽部软组织损伤继发感染扩散;

④扁桃体炎、口炎、颏下颌下淋巴结炎扩散。

临床表现:

①全身症状重:高热、寒战、WBC↑;

②先一侧舌下或颌下红肿,波及整个口底;

③舌抬高、影响语言、咀嚼、吞咽,舌根压迫会厌导致窒息。

治疗:①防窒息和中毒性休克;必要时气管切开,大量抗菌素。

②尽早切开引流;

③颏部⊥型切口,广泛分离;

④腐败坏死者,3%H2O2冲洗,高渗盐水纱布填塞引流。

5.颌骨骨髓炎分类:?化脓性骨髓炎;?特异性骨髓炎;?无菌坏死性骨髓炎。

1、中央性颌骨骨髓炎:下颌骨多见,由中央向外扩散。

急性期:初期:寒战、高热,WBC↑↑,败血症、休克,局部剧痛。

发展期:牙龈肿胀,龈袋溢脓,牙松动,口内或皮肤溃破。

扩散期:沿下牙槽神经管扩散,波及咬肌、翼颌等间隙,以及向颅底及中耳发展。

慢性期:发病后两周左右,死骨形成并分离。

口内或皮肤多数瘘口,炎性肉芽,易出血。

长期排脓和排死骨片。

病理性骨折。

慢性消耗。

2.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继发于骨膜炎和骨膜下脓肿,先侵犯骨膜及骨皮质,最多见由下8冠周炎引起,死骨形成较晚而小。

急性期:炎症累及下颌骨骨膜,造成骨膜炎和骨膜下脓肿,脓肿侵犯骨膜及骨密质,引起骨膜溶解,骨密质坏死,骨面粗糙,小块死骨形成,全身有发热、身体不适、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慢性期:局部腮腺咬肌区弥漫性肿胀,局部组织坚硬,轻微压痛,无波动感。病情延续较长而不缓解,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cpin.com/dzbzzz/4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