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有高能逗B视频,请多担待~
理解前庭眼反射(VOR)是基础
前庭眼反射是理解眼震的基础,也是一些查体项目的基础,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它的一个常识性作用:保证人在运动过程中,眼球能够精准同步地反向运动从而使视觉目标稳定在视网膜黄斑处。换句话说,为了让你在运动中能看清楚,VOR所致的眼球运动一定是与头动方向相反的。
临床、考试划重点
1.“洋娃娃眼反射”和HIT试验是VOR的直接表现
这是两个不被教科书重视,而后者则是直接没有进《神经病学》课程的查体,二者都是VOR(前庭眼反射)的直接诠释。
娃娃眼反射又叫头眼反射(重要场合本人似乎考过2-3次):快速旋转患者的头部向一侧,正常人由于VOR的存在,眼球不会随头移动,或者昏迷患者短暂头眼一致的移动后会出现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的VOR(是否因为昏迷患者前庭功能减弱)。当娃娃眼反射消失时,即眼球凝视时,眼球与头位移方向完全一致(VOR消失),提示脑干反射消失(脑桥、延髓水平)
HIT试验是眩晕查体有用但是被忽视的一项:与娃娃眼反射类似,检查时嘱患者盯住一个靶点,然后快速旋转患者头部10-20°,正常人因为VOR的存在会维持眼球不随头动,仍然注视靶点。当前庭周围病变时,前庭功能减弱(VOR减弱),会出现短暂的眼随头动,然后出现纠正性反射,为阳性。中枢性病变时,VOR正常,为阴性。但是从VOR的通路来看,一侧脑桥下部或者延髓上部病变累及前庭神经核,也可能影响VOR。实践中,也有9%HIT阳性为中枢病变。
这时候就要说说VOR的通路了。请看VOR通路傻大粗版:双突触反射,中枢在前庭神经核,传入前庭神经,传出为同侧动眼神经和对侧展神经。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看懂这一副美丽的抽象画。
图1
2.眼震原理与VOR相关
话说在前面:眼震慢相为病变侧,快相为健侧。但因快相更加显著,平时描述右向眼震是指快相向右的眼震。
先以前庭外周性眼震为例,当一侧内耳病变(图2),同侧相对抑制,对侧相对激活——此时人不太聪明的小脑袋会认为,头正在往右边(健侧)偏转(与图1类似)。根据VOR与头运动方向相反的原则,会首先发生一个向左的VOR。然后,不太聪明的小脑袋会发现好像不太对劲,然后出现一个重置性的扫视(saccade)纠正。这一向患侧的慢节律VOR和向健侧的快节律扫视纠正的反复重复(图2),构了的眼震。这也就是为啥前庭周围性眼震,慢相为病变侧。所以总归起来,前庭周围性眼震是双侧内耳激活程度的差异引起的。哪一侧相对激活,不太聪明的小脑袋就会以为头在往这一侧转。
图2
3.同样的原理适用于冷热水试验
理解冷热水试验的第二点是:冷水抑制内耳,热水激活内耳。这是为啥有时候外耳道冷水注射本身就是一种抑制眩晕的治疗方法。试想,左耳内注射冷水会发生什么样的眼震?注射热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眼震?
其实头脑聪明的眩晕专家们早就以一言以蔽之“COWS”——“coldopposite;warmsame”。我也就解释了个寂寞。
4.用VOR傻大粗地理解BPPV眼震方向
耳石相对内淋巴液密度较高,因此体位诱发(如Dix-Hallpike检查法)诱发出眼震其实也是使耳石侧半规管过度激活所致。
Dix-Hallpike检查法中快速后仰引起后半规管内淋巴流动,存在耳石的时候,活动停止但耳石仍在流动,引起后半规管激活。“众所周知”,VOR方向与头运动方向相反,也就是不太聪明的小脑袋以为头还在向后,所以VOR就会向对侧运动(右后半规管,VOR使眼球向左下;换句话说,头后仰VOR向下,头前倾,VOR向上),纠正性扫视(快相)则会把眼球带回同侧上方,引起上跳扭转性眼震(至于为何扭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Dix-Hallpike过程中的头位,并不是完全向后,而是有个向耳侧旋转45度)。
请想象用头画一个完美的圆形(爵士舞甩半个头基本功)
再来看看真实的右后半规管眼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