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水痘/手足口病
预防知识
01
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流感比普通感冒全身症状更重,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咳嗽。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流感症状。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常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其中儿童、老人、孕产妇等高危人群易引起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发展为重症和死亡。
该病潜伏期短(1-7天)、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嘘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每年10月~次年4月为流感流行季节,人群普遍易感。
1.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
3.尽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必要时佩戴口罩并定时更换。打喷嘘或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嘘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4.注意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体质及抵抗力。
5.已患流感的儿童应遵医嘱服药,多休息、多饮水,不要带病上学,避免病情加重或传染他人,如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严重呕吐等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6.由于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所有流感样症状的学生,需隔离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48小时后,或者隔离一周时间、且症状消失后持病历本到学校、托幼机构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具复课证明才能返校上课。
7.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严重并发症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流感疫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3岁以上受种者及成人每年接种1剂次。
02
水痘预防知识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水痘为原发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是低热,皮肤一次出现红色丘疹、疮疹、结痂和皮疹,头面部和躯干分布较多。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患病儿童成年后常发生带状疱疹。该病传染性强,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引起广泛流行。
1.患病后应及时就医治疗,水痘和带状疱疹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缓解瘙痒和疼痛,防制并发症,促使水痘早日结痂,防止继发感染。
2.患儿除接受药物治疗外,应特别注意生活上的护理。发热时应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软食,多饮水,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
3.由于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发病学生应及时回家隔离治疗患儿应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凭学校、托幼机构所在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开具的复课证明才能返校。
4.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
水痘疫苗是非免疫规划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已经罹患过水痘的儿童无需接种相应的疫苗。水痘疫苗需要接种2剂次,12月龄接种1次,满4岁必须再次接种1次。
03
手足口预防知识
肠道病毒71型是引起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感染多发生于5岁以内儿童,感染后临床可表现为低热、流涕、食欲下降、口痛、呕吐、腹泻等,口腔出现小疮疹,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手足部和臀部皮肤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偶见于躯干、大腿、上臂等处,呈离心性分布。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病例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接种该疫苗可预防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等相关疾病。
1、配合托幼机构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登记工作,发现疑似症状需及时报告班主任老师。
2、同班级、同寝室密切接触人员医学观察10天,发病幼儿应及时隔离治疗。
3.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毒,物体表面可用84消毒液擦洗,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
该疫苗现为非免疫规划疫苗,遵循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该疫苗主要活性成份为灭活的EV71病毒,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EV71病毒的免疫力,适用于6月龄-5岁组的易感儿童,免疫程序为接种两剂次,间隔1个月,每次接种剂量为0.5m1。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