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出身中医世家,一个擅长针灸,一个精研中医内科,同样抱有悬壶济世的理想,两位志同道合的医者牵手,终身相伴相依,行医不止,携手白头,或许爱情最美的模样,就是坚定地望向同一个方向。盛夏的一个下午,浦东新区周浦社区卫生中心,二楼的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工作室,还有十多位病人或坐椅或卧床,身上或留针或吸附着火罐,艾香缭绕。下午五点许,患者渐渐地从诊室里出来,都要和杨医生、方医生打个招呼,这情景就像和隔壁邻居一样随便亲切。在诊所门口负责挂号安排的胡麦琍医生说,今天一下午的门诊来了60多人。杨医生应接不暇,有时还要蹲下去为病人找穴位扎针灸,半天下来格外疲惫,毕竟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杨容是杨氏针灸的第三代传人,絮刺火罐疗法是她的祖父沪上名中医杨永璇所创立,其父杨依方在活血化淤、疏通经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此法适应证,凡颈、胸、腰椎骨质增生等各种顽疾皆能一治。到了第三代杨容创建的“杨氏絮刺火罐疗法治疗脊椎病变特色专科”,如今已然成为上海有影响的中医特色专科之一。目前杨氏针灸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厚贤也是出身于中医世家。作为“方氏中医后人”,方厚贤自幼耳濡目染,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即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在“名老中医带徒班”学习时,结识了同班女同学杨容。方厚贤坦言:当时有一个想法,自己祖上是中医内科,如果和针灸科相互交融,是不是可以开创中医内科更大的天地呢?这个当初的想法后来的实践,被沪上中医泰斗裘沛然老先生深为赞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杨容是6岁从周浦出来一直跟着在市区八仙桥行医的祖父祖母长大的。虽然方厚贤长得很英俊,但是出身大户人家的杨家祖母认为他年轻,没有资历,她希望自己的孙女找一个学有所成、将来可以有个依靠的郎君。可是毕业临近,杨容很快就要奔赴远方,祖母终于同意了这门婚事。结婚那天,祖母从弄堂里送杨容到车站,杨容手上就抱着一条新棉被上了电车,自己到了方厚贤的家。晚上,方厚贤在家里搞了两桌,请亲戚们吃了一顿饭,如此简单的婚礼,开启了两位有情同道者终身相依相伴之路。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年大学毕业后,方厚贤和杨容奔赴大别山地区的岳西县,开始了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疾病的神奇之旅。有一年,方厚贤和杨容在大别山过春节。年初二,有位老乡急性胆囊炎发作,他们背起药箱就往山上走。杨容用针灸为病人止痛,方厚贤开了中药让其口服,针灸和中药,双管齐下,很快缓解了病人的疼痛。回到上海在周浦行医,他们治疗带状疱疹不过二三天。杨容用针,围着发炎处作封闭处理,阻止细菌扩散。方厚贤用药,佐以清热解毒之类的中药。针药并用,效果奇佳。方厚贤和杨容都是名老中医,上海市国医馆曾邀请他们前去可以开设专家门诊,可是他们坚持在社区卫生中心看病,希望服务好更多普通病患。大别山十八年的生活印痕太深了。他们至今还保留并在使用从大别山带回来的家具。进得家门,看见大别山木料打成的床、大橱,特别是一张老式能摇动的躺椅,夫妇俩累了就在上面躺一会儿。两室一厅的房子,陈旧简陋不堪,从客厅到房间,堆满了书报杂志。年落实政策,夫妇俩回到上海周浦,分到了这套房子,当时还算不错,但同时期分进来的人都走了,只有方厚贤杨容一家一直住到今天。问:「你们做到何时才会停下来」?方厚贤回道:「生命不息,行医不止」杨容也说:「做,比歇在家里好」对自己生活的极度简单而对病人的满腔热情的付出这就是一对名老中医的伉俪情编辑:顾佳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cpin.com/dzbzzl/1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