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解毒胶囊治疗轻、中度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徐素美陈瑜殷瑛王苗娟
(浙江中医院全科医学科,杭州)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课题(ZY05)
目的观察疏风解毒胶囊对轻、中度痤疮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例颜面部轻中度痤疮患者按照2:1比例分为治疗组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清热散结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疏风解毒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2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各疗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3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风解毒胶囊对于轻、中度痤疮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痤疮;轻度;中度;疏风解毒胶囊;清热解毒法
DOI:10./j.-..11.
痤疮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此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且多发于面部。目前中医药被广泛用于痤疮的辨证治疗,并有明显的优势[1-3]。笔者以疏风解毒胶囊治疗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型痤疮,并与清热散结胶囊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年9月—年1月内科及中医内科门诊、体检中心收集颜面部痤疮患者例,按照2:1比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例中,男60例,女42例,年龄21~48岁,平均(25.2±2.7)岁;病程1~12年,平均(4.7±2.9)年。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19~45岁,平均(24.3±3.3)岁;病程1~13年,平均(4.6±3.3)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临床皮肤病学》[4]确诊。中医辨证属肺经风热证[5]:皮损以红色或肤色丘疹、粉刺为主,或有痒痛,小便黄,大便秘结,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相当于痤疮分级中的Ⅰ、Ⅱ级;脾胃湿热证[5]: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有疼痛,面部、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口苦,纳呆,便溏或黏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相当于Ⅱ、Ⅲ级痤疮分级标准[5]:轻度(Ⅰ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炎性丘疹,中度(Ⅲ级):浓疤;重度(Ⅳ级):结节、囊肿。
1.3纳入标准
年龄>18岁;符合Pillsburyscale痤疮分类法的轻、中度痤疮(Ⅰ级、Ⅱ级和Ⅲ级);2周内未使用规范治疗者。
1.4排除标准
头面部感染。有心脑肺等疾病的。对治疗药物过敏的。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2治疗与观察方法
对照组口服清热散结胶囊(湖南天济草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038,主要成分千里光),每次4~6粒,每日3次。治疗组口服疏风解毒胶囊(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药味组成: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每次4粒,每日3次。2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第1、2、3个疗程时粉刺、丘疹等变化情况,统计临床疗效。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6]中的相关标准判定疗效。
3.2结果
2组治疗2、3个疗程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
4讨论
研究[7]认为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与机体毛囊皮脂腺分泌过多与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有关系;有学者[8]认为痤疮是多种病因导致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强调了抗炎治疗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痤疮是内热炽盛,外受风邪所致,因风热均为阳邪,其性善动炎上,故风热侵犯人体,多先犯于上部,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日久渐成痤疮,临床以风热实证多见。疏风解毒胶囊中虎杖入肝肺经,擅解肝肺经走行之毒邪;连翘具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作用;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能有效缓解患者情志不畅;板蓝根善解热毒;败酱草清热解毒;马鞭草活血消肿、解毒散结;芦根生津除烦;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以清热解毒为主,兼具活血散结、行气除烦的作用,适用于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痤疮的治疗。
医院对于痤疮的治疗也主要就是抗感染、改善脂质代谢等,以及抗炎等治疗。目前的相关研究表明,疏风解毒胶囊能有效抑制多种病原菌[9-10],并且还能够提高局部组织SOD活力[11],对局部组织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疏风解毒胶囊对内毒素导致的肝肺等脏器有保护作用[12-13],能够有效抑制相关的炎症反应,具有系统性抗炎作用机制[14],临床观察表明,疏风解毒胶囊在治疗带状疱疹、银屑病、玫瑰糠疹等皮肤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15-17]。通过与清热散结胶囊治疗对比观察发现,疏风解毒胶囊治疗轻中度痤疮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随着疗程的延长,其疗效逐渐显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关。今后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以证实其在皮肤科相关疾病方面的确切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岚,李元文,曲剑华.痤疮辨证分型的文献研究[J].北京中医药,,34(6):-.
[2]史雅琼,马建伟.马建伟从"六经气化"理论论治痤疮经验[J].北京中医药,,34(1):24-26.
[3]范瑛,宋坪,廖桂兰.许铣外用"四季汤"治疗痤疮经验[J].北京中医药,,34(6):-.
[4]赵辨,张振楷,倪容之,等.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修订版).临床皮肤科杂志,,44(1):52-57.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
[7]陈昭,王建美,高顺强.痤疮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8(2):-.
[8]马英,项蕾红.痤疮发病机制及治疗目标的新认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44(1):66-69.
[9]吕伟伟,朱童娜,邱欢,等.疏风解毒胶囊抗病毒及抗菌的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4(3):-.
[10]邱欢,李振兴,朱童娜,等.疏风解毒胶囊体内抗病毒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5(1):14-17.
[11]刘颖,时瀚,金亚宏,等.疏风解毒胶囊防治流感体内药效学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5(2):-.
[12]TaoZG,GaoJY.ShufengJieduCapsuleprotectagainstacutelunginjurybysuppressingtheMAPK/NF-κBpathway[J].BioScienceTrends,,8(1):45-51.
[13]薛明明,高静琰,陈东旭,等.疏风解毒胶囊对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J].中草药,,46(9):-.
[14]何子龙,方文娟,张方博,等.疏风解毒胶囊肠吸收液对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现代中药,,17(4):-.
[15]赵扬,谢志宏,葛蒙梁,等.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J].药物评价研究,,38(2):-.
[16]郭潋,李咏梅.疏风解毒胶囊治疗银屑病验案3则[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9(9):-.
[17]张朋月,高尚璞.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玫瑰糠疹验案举隅[J].内蒙古中医药,,33(36):31-32.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