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经验
武家竹1胡芷君2裴宇柱1冀来喜1*(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2.医院广东深圳)
摘要: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治疗以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为主,但疗效不佳且易遗留神经痛。冀来喜教授是全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针灸优势技术的组合应用,对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以火针为主,小针刀、火罐、毫针、艾条配合使用的治疗方案,具有疗程短、疗效显著等优势,且能有效减少后遗神经痛。
本文主要围绕冀来喜教授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进行论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规范化的诊疗方案。
关键词:冀来喜;带状疱疹;火针;针灸优势技术组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袭人体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沿单侧神经分布区出现密集状水疱,常伴有刺痛或烧灼样痛,严重影响睡眠及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医的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消炎止痛治疗本病,但效果不佳。冀来喜现任山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西针灸学会会长等,擅长“新九针”疗法,注重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归经,形成了“针药结合、中西医融汇”特色。冀来喜教授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采用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冀师学习,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并附案例一则。
1对疾病的认识
带状疱疹发病前常有局灶区不同程度的疼痛烧灼样感,或伴有周身疲乏、发热、食欲欠佳等症状[2]。急性期水疱沿单侧神经支配区域串联呈带状出现,具有亲神经性,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尤好发于一侧肋间神经、腰神经、三叉神经。疱疹若侵袭三叉神经,病变可累及眼睛角膜,影响视力,甚则导致失明;若累及面神经,可导致亨特氏面瘫,严重者可并发病毒性脑炎[2],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疱疹可逐渐消退,疼痛明显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疱疹消退后,局部皮肤仍遗留疼痛,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西医认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可表现为水痘或急性感染,后侵及周围神经、脊髓后根,潜伏于脑神经节和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病毒在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重新被激活,引发疾病[4,5]。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中医将其病因归纳为情志不畅、饮食不洁、感受火热时毒外邪,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湿热火毒之邪浸淫肌肤,蕴于经络而发为疱疹。冀来喜教授认为本病多因劳累等,竖脊肌肌张力增高,脊神经根供血不足而致神经支配区域供血、供氧障碍,从皮肤营养失衡角度出发,通过改善神经根及皮损局部的血供治疗本病。
2针灸治疗方案
2.1针刀、拔罐治疗针刀取夹脊穴,医者根据疱疹散布区域选择神经节段夹脊穴,病变在头面部选取C2-T1夹脊穴;病变在胸背部、胁肋部选取T1-T12夹脊穴;病变在腰部选取T10-S5夹脊穴。银针定位,碘伏消毒,采用汉章牌4号0.6mm小针刀,医者单手持小针刀在夹脊穴处垂直刺入至骨面后进行松解切割2~3次,出针后迅速拿无菌敷料进行按压,并拔火罐3~5min,起罐后贴创可贴,嘱患者针刀处3d忌湿水,防止感染。
2.2火针、火罐治疗火针取局部阿是穴,医者局部碘伏消毒,一手持师氏0.6mm×40mm细火针,一手持酒精灯,将火针针身下方置于酒精灯外焰中烧至红亮后快速点刺疱疹区域,速刺不留针,针刺后将火罐吸附于针刺部位5min左右,拔出瘀血以泻火解毒,嘱患者火针针眼部位3d忌湿水。
2.3毫针治疗毫针取局部阿是穴及辨证取穴,肝经郁热配太冲、阳陵泉、支沟疏肝清热;脾经湿热配阴陵泉清热利湿;瘀血阻络配血海、三阴交活血化瘀[5]。医者持华佗牌0.35mm×40mm针灸针局部围刺,针尖沿皮平刺向病灶区,刺激基底部,每隔1寸沿皮刺,针用泻法,留针30~40min。
2.4艾灸治疗医者手持艾条,点燃后于疱疹分布区上方2~3cm处行回旋灸,防止烫伤皮肤,每次30min。
3针灸优势技术基本内涵
3.1重用火针,火郁发之火针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特制针具烧红后刺入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火针具有针、灸双重功效,并在针刺和艾灸基础上扩大了适用范围。火针通过高温烧灼后点刺皮损局部,可使疱疹局部完全开放,配合火罐的强力吸附作用,可排出瘀血毒邪,体现“火郁发之”之意[6],从而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推陈出新的目的。有研究表明,火针点刺可使局部皮温显著上升,加速患处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缺血缺氧等病理变化[7],从而促进皮损局部新陈代谢,并缓解疼痛[8]。另外火针针刺烧烫伤引发的炎性反应,可提升人体非特异性防御功能,加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正常组织细胞再生及炎症消退。在治疗中,强调火针针刺后配合拔火罐,使疱疹聚集部位由鲜红色变为暗褐色,疱壁萎缩,呈现小黑点,疼痛可当即减轻,效果最佳。
3.2擅用夹脊,调节神经从针灸经络循行来讲,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两经经气在此循行,故夹脊穴兼有两经治疗特色[9],督脉为阳脉之海,总领一身阳气,具有激发人体正气、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之效,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部位,可调节脏腑功能。针刺夹脊穴既可以疏通局部经络,也可调节全身脏腑气血阴阳[10]。从局部解剖学上讲,夹脊穴深层有竖脊肌,脊神经后支及伴随的动静脉分布,交感神经干位于脊柱两侧,脊神经通过灰白交通支与交感神经干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换,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全身血管、汗腺、立毛肌,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奋可引起全身微小血管及立毛肌痉挛[11]。针刀松解夹脊穴,可降低竖脊肌的张力,改善神经根的血供从而恢复神经支配区域的营养[5],使堵塞的毛细血管通道再次开放,缺血、挛缩的病变组织得以修复。此外,通过松解夹脊穴还可以解除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使竖毛肌与毛细血管痉挛得以减轻,恢复皮损局部的供血供氧,解除代谢障碍。有研究表明,刺激夹脊穴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疼痛信号传导机制等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化学递质的释放,以达到止痛与免疫效果,降低痛觉过敏,缓解痛苦[12-14]。
3.3配合艾灸,以热引热冀教授认为,艾灸在减轻带状疱疹疼痛中有着重要作用。灸法具有艾草药物与温热双重效应[15],既可以激发人体正气,扶正祛邪,又可温通经络[16]。《灸赋》中提到:“火郁宜发……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气行舟。”[7]《难经》曰:“热证在内,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也。”均支持热证可灸的观点。艾灸的热效应可刺激患处血流变化,促使疱疹的消散、吸收,从而提高机体痛阈,减轻疼痛[17]。现代医学认为艾灸可提升人体免疫能力,增强细胞抗病能力。同时有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促进炎症吸收及神经功能的修复[1]。此外灸法具有宣散实热、清利湿热、外散邪热的功能。尤其对于病变局部伴瘙痒,或病变部位不宜拔罐(如面部),应重用灸法。4验案患者,女,78岁,于年4月19日就诊。主诉:左侧腰背、胁肋部烧灼样痛2d。现病史:自诉2d前因饮食不洁后出现左侧腰背、胁肋部烧灼样痛,1d后出现密集的疱疹,呈绿豆大小,疼痛难忍,坐位、卧位均疼痛,夜间尤甚,饮食欠佳,睡眠差,大便5~6d1行,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见:左侧腰腹部疱疹呈带状分布,且未超过中线,疱液透明,疱疹周围发红。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脾经湿热。治疗方案:患者取俯卧位,以针刀松解右侧T8-L2夹脊穴,师氏细火针(0.5mm×40mm)局部点刺,速刺不留针并拔罐,毫针(0.35mm×40mm)围刺,针尖向病灶区平刺,针用泻法,配穴为:支沟、阴陵泉、上巨虚、大肠俞,针刺后于疱疹区上方行回旋灸30min。治疗1次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火针拔罐处疱疹密集区由鲜红色变为暗褐色,疱壁萎缩。次日患处疱疹变成小黑点,并开始结痂,自诉当晚疼痛不甚,睡眠较前明显见好。予火针点刺疱疹部位(避开昨日火针点刺部位),毫针、艾灸每日1次,继续治疗5d后,症状基本消失,痂皮脱落。嘱患者皮损部位保持干燥卫生,防止感染。年10月随访未复发,未遗有神经痛。5小结当下临床上对该病的西医诊疗手段包括西药治疗、物理治疗及神经阻滞疗法[18]。但存在治疗周期长、起效缓、副作用大的缺点。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活络止痛为总原则,包括中药及针灸治疗,但疗效不甚明显。冀教授提倡的“多种针具并用,火针为主”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汇聚了针刀、火针、刺络放血、火罐的优点,火针配合火罐火郁发之,排出局部火热毒邪与恶血,使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强调火针后疱疹区变为暗褐色效果最佳。针刀松解夹脊穴,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恢复神经节段神经根的血供并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毫针理气疏经、活络止痛,阻断邪气外散,有效避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产生[19]。冀教授认为该病虽为外感湿热毒邪而发,但机体正气不足为本,故嘱患者注意保暖,清淡饮食,调畅情志,增强机体免疫力。这种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方法,疗程短,见效快,副作用小,促使皮损恢复、止疼作用明显,急性期可即刻止痛,且能有效避免后遗神经痛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张英,眭明红,等.火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痛阈及IL-1、TNF-α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35(5):-.
[2]汪蕾,江琪.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与辨证分型[J].中国临床医生,,39(8):14-16.
[3]蔡玲琴,朱希聪,张灵鹏,等.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征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15(1):39-41.
[4]闵小雨,许松涛,许文波.带状疱疹流行病学及疫苗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36(1):-.
[5]郝蓬亮,杨一玲,关玲.刺络拔罐加围刺法对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末梢和局部血炎性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针灸,,36(1):37-40.
[6]黄可心,林海波,余伯亮.余伯亮基于火郁发之理论治疗热性痛证经验撷菁[J].国医论坛,,35(2):56-58.
[7]钱洁,徐文琦.火针温通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35(12):-.
[8]周建英,李梦,朱林林,等.火针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7):86-88.
[9]王雪飞,赵因,王麟鹏.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机制探讨[J].吉林中医药,,35(4):-.
[10]金泽,徐婵娟,刘甜甜,等.夹脊穴穴位埋线联合电针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4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51(12):70-72.
[11]马聖凯,胡芷君,冀雨芳,等.银屑病案[J].中国针灸,,39(2):.
[12]张晋波,张燕霞.夹脊穴穴位注射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8(6):31-33.
[13]敖金波,陈少兰,黄萍,等.半导体激光浮针配合贴棉灸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初步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32(11):46-48.
[14]程黎.电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的镇痛效应及对血清C3、C4的影响[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
[15]陈裕彬,粟漩,冯声旺,等.火针联合艾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改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30(2):-.
[16]雷玉婷,王和生,刘兰英.灸法治疗带状疱疹[J].吉林中医药,,35(1):81-84.
[17]胡飞娥,黎忠于,黄仲如,等.加用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36(1):29-30.
[18]于生元,万有,万琪,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2(3):-.
[19]茅贝珍,张海峰,冯健清,等.毫针围刺配合高能红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34(4):-.
(本院学术编辑:潘俊康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春华秋实中医药研究院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