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特氏综合征
——特殊类型的面瘫
亨特氏综合征,即RamsayHunt综合症,属于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12%。
年由RamsayHunt首次描述,故由此得名。
是由潜伏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再活化,侵犯膝状神经节,使其发炎或坏死,故也称膝状神经节炎。
临床表现:
以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为临床特点。
除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露齿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物易滞留病侧齿龈等周围性面瘫的表现之外,还伴有耳痛、耳廓或外耳道疱疹。
常呈耳痛→疱疹→面瘫发病顺序。
严重者味觉、听觉皆受其影响。
西医治疗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抗病毒治疗,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二是激素治疗,如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三是营养神经,如甲钴胺、维生素B族;
四是改善微循环,如红外线照射;
五是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
不管贝尔氏面瘫还是亨特氏面瘫,中医都称之为“口僻”。
首见于《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亦有记载:“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也。”
所以其病因病机主要是正气亏虚,风邪侵袭,面部筋脉失养而为病。
经络辨证主要为太阳、阳明二经。
中医治疗本病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针灸。
如《千金要方》:“承泣、四白、巨髎、禾髎、上关、大迎、颧髎、强间、风池、迎香、水沟主口?僻不能言;颊车、颧髎主口僻痛,恶风寒,不可以嚼;外关、内庭、三里、商丘主僻噤;水沟龈交主口不能噤水浆,?僻。”
《针灸大全》:“中风口眼?斜,牵连不已,可针颊车、人中、合谷、太渊、童子髎、十宣穴。”
二是中药内服或外用。
《医方考》云:“中风口眼歪斜,无他证者,牵正散主之……口眼歪斜在左,以改容膏敷其右,歪斜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改正,故曰改容。或以蜣螂、冰片敷之,或以鳝血、冰片敷之,皆良”。
病案:
患者黄某,女,80岁。
今年国庆外出游玩之后于10月5日出现右耳部疼痛,未见皮损,未见外耳道流脓流液。
10月7日右耳后出现少量疱疹,呈簇拥状,伴偏头痛,医院就诊,诊断“带状疱疹”。
予口服抗病毒药物及止痛治疗,症状未见缓解,10月15日出现口角向左歪斜,鼓腮漏气。
10月18日遂来诊。
症见:口眼㖞斜,右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漱口漏水,鼓腮漏气,右耳后及外耳道疱疹疤痕,伴耳痛及偏头痛,无耳鸣耳聋,无味觉散失,无偏身乏力,纳可,寐差,小便正常,大便干。
舌边红苔白,脉微弦。
有2型糖尿病病史。
分析:
患者外出旅游劳累,体虚正气不足,风毒之邪趁虚而入,中伤筋脉,面部筋脉失养而发病。
经络触诊:在风池、角孙、阳白、下关、颊车穴等区域可触及筋结,并有明显压痛感,故初步诊断病在少阳、阳明。
治则:
温阳祛寒,通经行脉
针灸处方:
1.左侧卧:风池、风府、完骨、角孙、外关、申脉。
针刺时查找穴位敏感点,针刺风池时针感可沿少阳经往头上传导,角孙针感入耳,两支艾条,分别灸风府区域、风池疱疹区域。
2.仰卧:颧髎、阳白、翳风、合谷、中脘、足三里。
两支艾条,分别灸颧髎区域、中脘区域。
中药处方:
小泻肝汤合牵正散加减。
疗效:
针灸3次后右侧偏头痛明显缓解,额纹开始出现,鼻唇沟开始加深,眼睑可闭合。
7次之后偏头痛基本消失,耳痛明显缓解,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鼓腮仍漏气。
10次之后鼓腮未漏气,漱口未漏水,上嘴唇稍有偏歪,再巩固3次针灸之后基本痊愈。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请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