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管内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面瘫后遗症是指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恢复者。临床可见面肌功能不全,甚至出现“挛缩”、“联动”、“倒错”等症状。
1、口眼歪斜;2、病程6个月以上;3、可伴见面肌挛缩、联动反应、面肌倒错.
主症:口眼歪斜,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眉下垂、抬眉不能或无力,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消失,口角偏低,示齿口角偏向健侧,甚或面肌挛缩,口角偏向患侧,抬眉时嘴角上扬,闭眼时牵动嘴角,鼓气时眼裂变小,面部僵硬。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阳白透头维、地仓透颧髎、颊车透颧髎、率谷透太阳、瞳子髎透悬厘、四白透颧髎、翳风、肩井、完骨、足三里(双)、合谷(对侧)、太冲(患侧)。
透刺法选用1.5寸30号针,快速进针,缓慢轻度捻转,插向所透之穴,先做平补平泻之法,得气后用捻转补法。切记需轻捻轻插,一般捻转幅度不超过90°,捻转次数不大于90次/分,捻转时间30-60秒,最后大拇指向前持住针柄不动,须臾放松离针。其余穴位取用直刺、斜刺补法。
面瘫起病通常在心神具疲、正气不足、络脉空虚之时,外出失护,或夜间贪凉,睡卧于窗下,汗出当风,风邪乘虚入侵三阳,或夹寒、或夹热、或夹湿,内外合邪,三阳经脉受阻。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讲:“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面瘫一般经针灸治疗大约3周以后开始恢复,4周左右大部分可基本治愈,若疗效不显著,则需3-4个月方可告痊,仍不愈,则需治疗半年。若3个月即出现联动反应则后遗症实难避免。其不愈之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早期失治误治乱治;2.体质虚弱、或有多种慢性病、或高龄气衰者;3.风寒、热、湿之邪入侵深重者(按现代医学之说为感染病毒重、病位高);4.特殊类型面瘫,比如湿热入侵少阳,连通太阳,涉及阳明,外见耳中疱疹者,多缠绵难愈。
面瘫6个月仍无明显起色,口眼歪斜,流泪漏气,出现面肌挛缩、联动、倒错或松弛下垂者称为面瘫后遗症。从其病程、临床表现、主要脉症,我认为面瘫后遗症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痰浊阻滞,故治疗之法不论用药用针皆以益气通络、化痰散结为法。就针灸治疗而言,我的经验为:1.局部取穴重在后,主取少阳耳之周;比如:风池、完骨、翳风、肩井等;2.邻近取穴要扩充,多用透刺针向上;如:阳白针尖向上透刺头维、瞳子髎针尖向上透悬厘、颊车针尖向上透颧髎、地仓针尖向上透颧髎等;3.针行补法需捻转,每隔两日拔火罐,既补血来又活血,配合体针显神功;4.远取阳明足三里,还有合谷与丰隆,健脾和胃又益气,祛除痰湿助修复;5.久病气郁选太冲,养血通经疏理肝。
我曾治疗周某某,男,29岁,主诉:右侧口眼歪斜3年。病史:3年前病人因右口眼歪斜就诊于外院,经查诊断为右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先后用抗病毒消炎,激素,针灸,理疗,外敷等多种治疗方法,疗效不显著。3年来四处求医,尝试诸多方法,结果无一获效,面瘫依旧,并出现右面部联带运动,年纪尚轻,注重容貌,故十分着急,后经人介绍,来联合路中医门诊请余诊治。来诊时症见:右侧口眼歪斜,右眼裂变小,张口咀嚼有联带运动,患侧额纹消失,耸鼻、龇牙动作不完全瘫,口角歪斜,漱口、刷牙漏水,纳可眠安,二便尚调。面黄形盛,舌淡白,苔薄白,脉弦滑。查:右侧周围性面瘫。诊断为:面瘫后遗症,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治予益气活血通络,先用补阳还五汤化裁口服,兼每周3次针刺治疗,取穴:阳白透头维,地仓透颧髎,颊车透颧髎,颊车透地仓,率谷透太阳,四白透颧髎,翳风,完骨,足三里(双),合谷(对侧),太冲(患侧)。一月后停中汤药口服,续坚持针刺治疗3月余面瘫基本恢复。补阳还五汤原方主要用于中风后的半身不遂。我常用伍入白附子、僵蚕、葛根、桂枝、忍冬藤等祛风通络之品治疗面瘫后遗症,疗效尚可。面瘫后遗症,是顽固难愈之疾,我用上法治疗上百例,大部分较前有缓解,小部分近20%左右可以基本治愈,只要有耐心、细心、精心,就有可能明显见好。
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