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老一辈的人说
孩子生下来一定要“去胎毒”
“胎毒”到底是种什么“毒”?
靠偏方就能去除吗?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胎毒”的秘密!
到底什么是“胎毒”?
在老一辈人的眼中,“胎毒”是一些发病与胎妊期间母体的热毒有关的某些婴幼儿疾病。如疮疖、痘疹等。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它其实是产后急性过敏重症,在宝宝出生后会伴随一些皮肤症状,如黄疸、湿疹等。这种反应通常出现在有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的产后妈妈们身上。
那些“去胎毒”偏方靠谱吗?
为了“去胎毒”,民间有不少偏方。这些偏方到底靠谱吗?
1
孕期吃青皮鹅蛋可以预防“胎毒”?
并没有科学依据。
但鹅蛋的营养价值与鸡蛋、鸭蛋等蛋类类似,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作为孕期的营养补充偶尔吃一吃是不错的。
2
如让新生儿喝“开口茶”可以治“胎毒”?
所谓“开口茶”是给新生儿先喂大黄汤,后喂甘草汤。然而大黄这类苦寒药物,有导泻的功效,不适合给新生宝宝吃。而从现代医学来看,大黄还含蒽醌衍生物,服后在肠内逐渐分解,促进大肠蠕动而导致腹泻,伤及新生儿的胃肠粘膜。
所以“开口茶”不仅不能去“胎毒”,反而会伤害宝宝。
宝宝出现“胎毒”该怎么办?
我们之前提到了,“胎毒”其实就是新生宝宝出现的一系列皮肤症状,如乳痂、胎脂、奶癣等。与其让宝宝吃些乱七八糟的“偏方”,还不如对宝宝进行正确科学的护理。
乳痂
婴儿刚出生时,在头顶会出现一小片鳞屑,但有的时候会出现在眉弓、耳朵、鼻子等位置。
乳痂摸上去有些油腻,会脱皮,大部分会自然痊愈,属于暂时性的现象。一般不疼不痒,对孩子的健康也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在婴儿中非常普遍,会存在一段时间。
大部分认为乳痂是由于宝宝出生时皮脂腺分泌过量油脂造成的,类似于脂溢性皮炎。
一般不疼不痒,对孩子的健康也没有明显的影响。这在婴儿中非常普遍,会存在一段时间。
1
新生宝宝也要勤洗头
新生的宝宝也需要洗头,一般2-3天就要洗一次,如果已经出现了乳痂则可以每天都洗,避免太多油脂积累。
不过要注意使用婴儿专用的洗发水,避免刺激。
2
不要强行扣乳痂
家长千万不要用手去强行扣乳痂,可能会对宝宝的头皮造成伤害。可以使用温热的湿毛巾轻轻在乳痂上敷一会再清洗,坚持一段时间后乳痂会自然脱落。
3
必要时使用矿物油或凡士林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洗头还是无法去除乳痂,可以尝试用矿物油或凡士林均匀涂抹在乳痂的区域15分钟左右,然后再用软毛巾擦干净,并进行清洗多余的油脂。
胎脂
刚生下来的新生儿皮肤上有一层白色的油腻的东西。有的部位多一些,有的部位少一些,这是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脂肪,医学上称为“胎脂”。
怀孕期间,孕妈妈摄入的营养物质充足甚至饱和,胎儿通过羊水和脐带吸收的营养物质也充足。自然也促进了胎儿的新陈代谢和皮脂腺的生长以及皮脂腺出现更多分泌物,从而形成胎脂。
胎脂不需要专门去擦掉,因为宝宝出生后环境的温度较低,身体的热量会向四周散发,使体温降低。胎脂能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发,维持体温的恒定。
胎脂一般在宝宝出生后1-2天就会逐渐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病理性黄疸
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超过5mg/dl或每小时0.5mg/dl;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黄疸。
生理性黄疸可以不进行特殊的处理,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1
学会观察并及时求助医生
如果宝宝只是轻度黄染(只有头面部),此时胆红素水平一般来说大概是5-6mg/dL,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手心脚心都出现了黄染,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2
加强母乳喂养
出生后早期由于母乳量摄入不足,容易导致母乳喂养性黄疸,部分宝宝甚至会发生新生儿低血糖,导致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所以宝宝出生后的最初几天,要注意加强喂养。母乳喂养至少8~12次/天。
蒙古斑
蒙古斑是一种色素沉着斑,几乎总是局限于腰骶部及臀部,偶见于股侧甚或肩部,呈灰青、蓝或蓝黑色,圆、卵圆或不规则形,边缘不很明显,直径可从仅数毫米到十余厘米。我们日常提到的“宝宝青屁股”就是蒙古斑。这种情况基本上只发生在亚洲人种年幼的小宝宝身上。
当宝宝还是个胚胎时,黑色素细胞会从神经嵴部位移行到表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的黑色素细胞停留在了真皮层深处,就形成了“蒙古斑”。
一般是不需要治疗的,几年内自己就会消退了。
鹅口疮
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宝宝的口腔黏膜会出现形似奶块的斑膜。斑膜不容易擦掉,有的擦去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新生宝宝因分娩接触产道念珠菌或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而引起白色念珠菌感染。
●大多数健康的新生宝宝可自愈。
●如果较严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千万不要自己乱给宝宝吃抗生素。
●母乳喂养的妈妈也要注意对双手和乳头的清洁,配方奶喂养的则需要保持奶具的清洁。
奶癣
奶癣其实就是新生儿湿疹,主要症状是皮肤表面出现红斑、米粒样丘疹、疱疹、糜烂、渗液和结痂,通常在宝宝的头、面颊、外耳部,甚至可以遍及整个颜面部和颈部,严重的手、足和胸腹部都可见到。
主要原因是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妈妈进食这些容易过敏的食物,宝宝也可能通过乳汁诱发湿疹。
●轻微湿疹只有皮肤干燥、少量细小的脱屑,偶有红斑,只需局部用药,但不能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引起皮肤损害或感染。
●如果湿疹情况比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要依据湿疹表现而定,如局部红斑、丘疹、鳞屑、结痂,可使用婴儿植物奶癣膏,不可用含有激素类药品及油膏。如表现溃烂渗出液多,应使用溶液冷湿敷,等结痂后再涂奶癣膏。
●避开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食物、花粉、皮毛、尘螨等。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也不要吃过敏的食物。
*文章系本平台原创,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小编
你还听说过哪些不靠谱的民间育儿法?欢迎留言分享,让大家避雷~
更多精彩戳?
●0-3岁宝宝发育图谱:宝宝几个月学会翻身、爬行、走路、说话?
●9月药监局禁用儿童药出炉!畅销药品强力枇杷露、复方甘草合剂等上榜
●宝宝血常规怎么看?儿科医生都看这3项!
点击“阅读原文”看往期精彩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