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处暑交节时刻
08月23日12:08:30
戊戌(狗年)七月(大)初三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鹰乃祭鸟
天地始肃
禾乃登
外文名:
thLimitofHat
代表寓意:
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
风俗活动:
放河灯、开渔节、泼水习俗
风俗食物:
吃鸭子
养生:
滋阴润燥
三候: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正确读音:chǔshǔ
处暑天气特点
1气温下降
2
秋高气爽
3
秋老虎
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
往往在处暑尾声,
再次感受高温天气,
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4
雷暴活动
立秋、处暑在二十四节气圆运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地面上的热气在小暑、大暑节气达到最大限度后转而降入地下土内的转折点,也就是一年圆运动的起始点。也就是说,虽然“秋老虎”挺吓人,但它毕竟也是向地下钻去了。
三伏的末伏就在处暑前后,处暑一过,地面上便觉日渐清凉,也就是暑热气入地已多之现象。古人认为秋气肃杀,这里的“杀”字,亦有“降”字意。人们认为秋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即谚语叶落归根之意。也就是说,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归根,人身体也开始变得强健起来。但转折的关键点则容易出现各种病状,身体潜伏的问题便暴露无遗。
因此,这个节令区间在中医临床诊疗上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交节病作”。从实际天气状态和物候学看,这段时期“太阴湿土云雨蒸热”,所以人们气短、咳喘、疟疾、痢疾、腹泻、疮毒疱疹、皮肤瘙痒等疾病均高发。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所言“无论何病,交节病作,乃是瘀血。”也是依据这个节气变动的原理。以平台主人指导带状疱疹,以及胃反流和呃逆、哮喘等患者的自主治疗来看,这个期间确是多发、高发、复发期。详参以下链接——
关于带状疱疹自主治疗的补充建议,及警告!
『带状疱疹』临床心身治疗存在的问题及自主治疗建议
母病琐记
服毒记
XY的病,以及附子的毒性。
处暑之后,最容易生七种病!处暑预示着炎热正式消退。处暑节气不但代表着即将出伏,也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后收敛阳气处暑过后天气转凉,气候从暑热逐渐向寒冷过渡。中午热,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气候特征明显。
天气短期内会热,但这股热不同于夏天。夏天气温虽热,但我们身体的孔窍开泄,能让汗液蒸发。
但一旦到了处暑后,凉风立刻来了。中医博士罗大伦介绍,秋天凉风来袭,身体能立刻感知凉意,汗液往回收,津液往里走。
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但如果收敛得太厉害了,就会让体表感觉干燥,比如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
秋燥易生七种病其中,秋燥在身体这七个部位的反应最明显,也最该预防。
1、燥在肺:易伤肺
处暑后,空气逐渐干燥,肺喜润而恶燥,此时最容易造成肺的损伤!
2、燥在肠:大便干结
秋燥表现在肠胃上,就是容易消化不好,导致大便干结。
3、燥在鼻:鼻出血
秋天到鼻炎闹,秋季天气时冷时热,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鼻出血以及鼻炎等问题。
4、燥在咽:咽喉肿痛
秋季极易肺躁、肺热,最容易发生的病就是咽喉肿痛了。小儿属纯阳之体,更容易耗伤阴津,所以这尤其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比较多。
5、燥在唇:口唇开裂
处暑后的干燥表现在唇上,就是口唇干燥或裂口。当环境变得干燥时,水分蒸发会加快,如果此时补水不及时,自然就会出现嘴唇干燥的情况。
6、燥在肤:皮肤受伤
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空气相对湿度是40%~60%,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需要及时保护皮肤。
7、燥在眼:眼睛干涩
秋季干燥,燥伤阴津,所以有些人会明显感觉眼睛干涩。这时有不少人会随意买点眼药水来滴,可这样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可能会使眼睛更加干涩。
养生重点一个字:润!记住“7个一”1一杯茶:白萝卜绿茶
将白萝卜洗净,带皮切成圆片,放入锅中加入足量的水,大火烧沸后转小火,煮约15分钟。煮好后,关火,加少许盐,放入绿茶,盖盖子闷约5分钟后代茶饮用。
这款茶饮可以预防感冒,顺气助消化,对于咽喉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失音患者,还可以用白萝卜捣汁与姜汁同服。
2一个水果:梨
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梨还有降低血压和养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
3一道菜:金针菇拌芹菜
金针菇富含赖氨酸和锌,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肝部疾病和胃肠道溃疡,同时还有抵抗疲劳、抗菌消炎等功能,可预防秋季小儿腹泻。
芹菜清热利水,同时也有健胃的功效。金针菇和芹菜合在一起,秋天吃了可以抗秋燥,而且还爽口、利于消化吸收,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这都是一道简单实用的美味小菜。
4一碗粥:百合莲子粥
百合入肺,有很好的清肺润肺的作用,而莲子入脾,可以起到健脾安神的作用。饮用这款粥对于刚入秋的温燥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5一次泡脚:橘子皮泡脚
秋季,吃完橘子,橘子皮可以用来泡脚。橘子皮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C以及精油成分,经过热水的浸泡,这些物质溶解出来,可刺激表皮下的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并且这些成分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能防止水分蒸发,使肌肤光滑细腻。
注意不要直接用新鲜橘皮泡澡。首先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干燥一周,需要时将其放入温水中,就可以享受清香怡人的橘皮浴了。
6一个穴:承浆穴
防秋燥可以试试压揉承浆穴,承浆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即可感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这种分泌液不仅可防秋燥,还可使老人面色红润。
7
一道甜品:冰糖炖萝卜
萝卜可消积滞、化痰热。冰糖有润肺的作用,和萝卜搭配能养肺润燥。将白萝卜切成块后用勺子在上面挖个洞,将冰糖放入后蒸30分钟即可。注意萝卜不要削皮,皮有下气消食、除痰润肺的作用。
处暑习俗活动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2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处暑饮食
处暑过后,早晚温差较大,人们对于这样的天气变化,不能快速适应,因此需要通过饮食来调整。那么,我们在处暑节气,应该吃点什么呢?
吃鸭子
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处暑之后,天气并没有迅速凉爽起来,在这个时候,吃一些鸭肉,既增加营养,还可除去秋燥。
吃南瓜南瓜被称为“处暑第一瓜”,它含有人体所需的胡萝卜素和丰富的维生素E,可有效改善处暑节气人们的秋燥症状。
吃雪梨
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冰糖蒸梨是我国传统的食疗补品。可以滋阴润肺,止咳祛痰,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梨膏糖”更是闻名中外,它是用梨加蜂蜜熬制而成,对患肺热久咳症的病人有明显疗效。
古谚云:“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处暑养生重在“排毒祛湿”,黄金粥是比较好的一个食疗法。用小米、玉米、南瓜,加适量大枣熬粥即可,处暑时吃黄金粥不仅能够排毒祛湿,还能够养脾健胃。
此外可以用玉米须30克,空心菜60克,熬水,然后弃渣留汁来喝,在处暑的时候用这个当茶喝能够有效地降压、降糖、利尿。
亦可每日按鱼际、曲池、迎香穴位,也是秋季去火气及秋燥的方法。
处暑以它自然的本色,遵循万物生存的规律,教我们处世之理:仁义而不忘本,不骄不躁,自省内敛,更兼勤劳上进,这是做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接着,咱们用处暑的“三候”所赋予的朴素道理,
来看看应该怎么吃
一候鹰乃祭鸟,鸭肉降燥助控糖
此时大地五谷丰收,老鹰捕食到的猎物也非常多,摆在地上如同陈列祭祀一般。不仅是鸟类开始补充食物,经过几个伏天后,人体气血消耗较多,进入处暑初候时节也确实需要进补一番。
民间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之说。此时食用鸭肉,不仅可滋补身体,还可以缓解阴虚火旺的症状,起到祛火降燥的作用。
同时,鸭肉富含硒、维生素B12和牛磺酸等营养物质成分,这些微量元素可加速人体内糖分的酵解,让血糖浓度保持在正常水平。不过,在食用鸭肉时一定要注意适量,保持膳食结构的合理健康。
二候天地始肃,补眠锻炼养绿萝
二候天地始肃,在处暑节气的第二个五天,天地万物开始凋零。
此时正是气温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民谚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之说,意指处暑之时气温有所降低,但中午时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
温差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肠胃疾病,也容易让人产生困乏感,即人们常说的“秋乏”。
除了注意胃部与脐部的保暖,防止受寒引发急性腹痛、腹泻等疾病,也可以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争取比夏天增加1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加强锻炼,以消除乏顿感。
同时,也可以在室内养些叶大且喜水的植物,如绿萝,既可净化室内空气,又能舒缓心情,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三候禾乃登,新鲜板栗促健康
三候禾乃登,在处暑节气的最后五天,禾谷开始成熟收割。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不仅五谷丰登,大量瓜果蔬菜的上市也给了人们餐桌上更多选择。
可以在此时适当食用新鲜上市的板栗,其所蕴含的维生素、矿物质远超普通的蔬果,甚至连有“维生素之王”美称的西红柿都甘拜下风。
同时,板栗富含的膳食纤维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预防餐后血糖过快上升。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食用板栗尽量不要选择街头的糖炒栗子,大量的糖分摄入会适得其反,影响血糖稳定。食用板栗以原味蒸煮为宜,且食用不可过量,同时对应减少米饭等高淀粉食物的摄入。
另外——
处暑你身体要经历两大考验!咋办?
肺燥
嗓子干痒,鼻子出血,牙龈出血,失眠多梦……最近是否有这些情况?这其中和秋燥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到了秋天,本身容易肺燥。很多人认为肺燥的季节应该多补充水分,但是却不能无意间喝了很多冷水、凉水(常温的水就算是凉水)。《内经》上说“寒饮伤肺”,这个时候如果吃点凉的,喝点凉的,好比是在植物上浇冰水,对身体伤害可想而知。
喝凉水、冷水只会让肺寒加重,寒久生热,非但没有润肺之效,反而更加重肺燥。这个时节,想要润肺生津,有什么好的药膳呢?
天冬百合汤
天冬25g,百合10g,陈皮6g,猪瘦肉g
先将天冬、百合、陈皮用清水浸泡,放入锅中,加入清水毫升,文火煲滚30分钟后,猪瘦肉洗净,切成薄片,用酱油、生油、食盐腌15分钟后,放入锅内。煮沸至肉熟,再调入少量食盐和生油便可。
『天冬有润肺生津之效,心肺同为上焦,百合有清心中虚热之效。』
女生处暑防秋燥
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是暑热渐消、空气渐燥,人们往往开始感觉皮肤紧绷,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皴裂、大便干结……所以,处暑节气的保健离不开防秋燥。而防秋燥,重在一个“润”字!
1.润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干燥是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呼吸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以肺为主要脏器。从鼻腔、咽喉到气管、支气管,再到肺,秋季干燥的空气很容易一路肆虐,沿途脏器都会受到伤害,引发呼吸道健康问题。
另外,肺和大肠相表里,两者关系密切,肺为燥邪所伤时,也会波及大肠,可能会引起肠燥便秘。因此,秋燥伤身,养生重点在于润肺。
这个时期可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饮食上多吃些无花果、百合、白茅根、蜂蜜、芝麻、核桃、甘蔗、牛奶等。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款食疗:无花果润肺粥。
用料:无花果干品3~5颗、白茅根50克、百合30克、大米克、蜂蜜适量。
做法:将白茅根洗净,入锅加水适量先煮20~30分钟,将白茅根取出;加入切碎的无花果、百合及大米,熬至米熟烂,待晾凉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食用。
作用:润肺解燥。
2.润肠
在秋季,人们流汗较夏季少,容易让人误以为无需饮水。实际上,秋季饮食的正确做法是保证水分摄入。晨起要喝杯温水,可以是白开水、蜂蜜水或柠檬水,而且每天要保证0~毫升的水分摄入。
同时,要注意多吃些润肠的食物,比如梨、柿子、银耳、白萝卜等,这些食物可以滋养肠道、增进肠道动力,从而让排便更顺畅。此外,再推荐给大家一款秋季清润茶饮:玄麦饮。
用料:玄参10克、麦冬10克、黄芪15克、莱菔子5克。
做法:以上洗净用滚开水浸泡,晾凉后当做日常茶饮。
作用:润肠通便。
3.润肤
人的皮肤由肺脏主管,皮肤的状态与肺密切相关。秋季燥邪容易伤肺,而皮肤也容易干燥、起屑、瘙痒。
秋季在皮肤护理方面,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无论是洗面奶还是沐浴液,建议选择不含皂素成分的,而且,清洁之后一定要在皮肤还比较湿润的时候尽快做好保湿、滋养工作,锁住肌肤水分。
现代科技证明,很多中草药提取物有很好的滋养肌肤功效,例如银耳、麦冬、玉竹、百合这些有润肺功效的药材,不单可以吃,其提取物用作护肤品成分时也有很好的锁水保湿作用。
4.润唇
嘴唇是直接暴露在外的黏膜,特别容易缺水干燥。秋季时,由于嘴唇干燥不舒服,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舔唇,结果却往往越舔越干、越干越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一旦出现嘴唇干燥的情况,首先要改掉舔唇的坏习惯。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梨、荸荠、葡萄等滋阴生津的水果。此外,还要养成使用润唇膏的习惯,润唇膏不是涂一次管一天的,感觉干燥就要随时补涂。
澳洲坚果籽油、霍霍巴籽油、野大豆油、维生素E等都是可以“吃”的护唇精华,能滋养双唇、持久保持唇部水分充盈,防止干燥、裂纹和脱皮现象,选择润唇膏时可以留意有无这些精华成分。
悲秋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就有“秋决”的说法,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随着秋天的到来,外界阳气开始衰退。“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心阳不振,出现悲伤、低落、做事不积极的情绪。
悲秋,是一种病?怎么调理?
经方——百合地黄汤
原方:百合七枚生地黄十一升
百合地黄汤可以合在其他经方中,如百合地黄汤合小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等等。具体一定要结合身体整体情况,辨证治疗。
百合地黄汤合小建中汤
参考剂量:百合45g桂枝45g白芍90g生姜60g大枣12枚炙甘草30g生麦芽90g生地g制附子45g(先煎90分钟)一剂
熬药方法:
附子放入锅中加水,先煎90分钟,然后将其余药材倒入,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等于15.g。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需服用,须遵医嘱。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本治白癜风广州哪家医院好治白癜风上海哪家医院好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