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类,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面瘫”、“口眼㖞斜”。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该病病因认识比较接近,中医学认为:风邪直中面部,闭阻经脉,经筋瘫痪而致;现代医学认为:与冷空气刺激有关,其病理改变,早期以神经水肿、缺血、缺氧为主,后期则会发生神经变性、脱髓鞘改变。针刺治疗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水肿吸收方面效果卓著。因此,针刺是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有效的疗法之一,尤其是在急性期及时诊治疗效更佳。第21批中国援马医疗队队员、医院风湿骨病科专家王福林主任医师在马达医院中医针灸诊疗中心,以针刺为主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过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病历分享如下。
一、临床表现:突然发生一侧口眼㖞斜,额纹减弱或消失,闭目露睛,鼻唇沟变浅,口角下移,流泪流涎,颊部存食,味觉减弱,发病早期耳后乳突部可有自发性疼痛或压痛。
二、临床治疗
1.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采用针灸、推拿、理疗、药物等以祛风活血,疏理经筋。如推拿疗法:推拿面瘫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物理疗法:常采用超短波、低中频电疗、药物导入等。
2.西医治疗以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对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2)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结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药水、眼药膏等。
三、日常护理
1.眼部护理:急性期少出户外活动,保持眼部清洁;可用眼罩盖住患眼或涂抹眼药膏,预防结膜及角膜感染;尽量减少用眼。
2.饮食护理: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避免坚硬的食物;尽量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注意饭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康复护理:可对患侧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面肌开始恢复时,需做面肌的肌力训练,以训练表情肌为主,做睁眼、皱额、吸吮、翘嘴唇、开口笑、提嘴角、吹口哨、噘嘴唇、拉下颌等动作,每次约20min,每日1次,直至最终康复。
四、预后
1.本病在病后1~2周开始进人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在1~3个月内可好转或恢复;6个月以上无恢复迹象者,预后将较差,大多会遗留后遗症,但若积极应用针灸治疗一般也能获得疗效。
2.面部感受风寒而发病者,或面瘫4天后镫骨肌反射仍存在者预后好,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良好,而由病毒等感染所致的面瘫预后较差。
3.如果3个月至半年内不能恢复,多留有后遗症;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或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以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老年患者等均预后较差。
五、典型验案
RandriamalalaViviane,女,50岁,塔那那利佛人,年12月11日初诊。
主诉:右侧口眼㖞斜1周。
病史:患者于1周前晚餐后汗出较多,室外受风着凉,入睡前自觉右耳后不适感,次日晨起右耳后跳痛,右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右眼闭目露睛,右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医院中医针灸诊疗中心就诊。查体:血压/80mmHg,脉率78次/分钟,神清,无肢体功能障碍,右侧口眼㖞斜,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结膜充血,右额纹消失,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闭目、鼓腮、吹哨、露齿等,右耳后疼痛,头痛不适,饮食正常,二便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中医诊断:面瘫。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辨析:属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
治则: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治疗:采用针刺疗法、物理疗法、刺络拔罐、推拿疗法等综合治疗。
1.针灸疗法:以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配穴:风池、列缺、迎香、承浆、攒竹、承泣、昆仑等穴。操作:可用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宜重。针刺用平补平泻法,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30分钟。
2.物理疗法:特定电磁波治疗器CQ—BS7,每次治疗半小时,有温热散寒,消除炎症等作用。
3.刺络拔罐: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每周2次。
4.推拿疗法:推拿面瘫面肌,每次5分钟。嘱患者,或家属每日在家中推拿面瘫局部数次,以促进病情恢复。
经采用上述方案治疗5天后,患者耳后疼痛好转,右眉可微上举,闭目露睛明显减轻,右侧鼻唇沟明显,鼓腮漏气减轻。继续治疗10天后,患者诸症消失,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按语:面神经麻痹,中医学归属于“卒口僻”、“口眼㖞斜”等范畴,是临床多发病种之一。该病源于《灵枢·经筋》,经曰:“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引颊移口”。周围性面瘫中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的最佳适应证,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首选方法。针刺治疗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改善局部的微循环,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和消退。同时,针刺直接刺激面神经,提高面神经的兴奋度,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促进病损神经的修复。针刺取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部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配合物理疗法、刺络拔罐、推拿疗法以疏导结聚,疏理经筋,散风祛邪。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受寒,眼睑闭合不全者可戴眼罩防护,或滴眼药水,以防感染。
编辑:薛秀芳杨锐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