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除典型的皮疹外,神经痛是本病的另一大特点。一般在皮疹出现前1~2天即有神经痛,直到皮疹消退。疼痛的程度轻重不等,且与皮疹的严重程度无一定的关系。通常儿童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很轻或没有疼痛,老年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影响睡眠,如果治疗不及时,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会在损害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
带状疱疹形成的病因: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惟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1、年幼年长都会发病,以成人多见且症状较重;
2、四季皆能发病,以春秋季和潮湿天居多;
3、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疱疹,以躯干及面部最常见;
4、发病就伴有疼痛,疱疹结痂后部分患者还会延续疼痛;
5、水疱和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躯体中线。
带状疱疹的临床典型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2、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带状疱疹的临床特殊表现:1、眼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2、耳带状疱疹: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在发疹前、发疹时以及皮损痊愈后均可伴有,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者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特殊表现: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关,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临床并发症:
1、并发细菌感染:若带状疱疹病损发生于特殊部位,例如眼部,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倘若继发细菌性感染后,可引起全眼球炎,甚至脑膜炎,病后出现视力下降、失明、面瘫等后遗症。
2、疱疹后后遗神经痛:头部带状疱疹多在头前部即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可造成脱发及永久性瘢痕。带状疱疹皮肤损害愈合后,疼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部分老年患者神经痛可持续数月或年余,可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表现。
3、可能诱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带状疱疹可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节段,三叉神经中有一条神经纤维,即眼神经纤维,部分神经纤维分布在人体眼球的角膜、结膜以至于整个眼球,该部位的神经纤维如果受到疱疹病毒感染,可发生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炎。
4、引发内耳功能障碍:发生在耳郭、耳道的带状疱疹,会出现内耳功能障碍症状。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听力障碍、眼球震颤等。
5、引发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上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即人体的大脑实质和脑膜时,就会发生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喷射样呕吐、惊厥、四肢抽搐,以及意识模糊、昏迷而有生命危险。
6、当疱疹病毒由脊髓处的神经根向体内侵犯内脏神经纤维时,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表现为腹部绞痛、排尿困难、尿潴留等。
中医称本病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最早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古代医家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分五种:风湿毒邪搏于血气;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蚊游走,染毒而生;心肝二经风火;脾肺二经湿热;心肾不交,肝火妄动。综上所述,本病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阻滞肌肤而生。
西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因而使急性带状疱疹成为一种最具痛性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带状疱疹病毒通过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侵入并进入脊神经后根的神经节细胞内,潜伏在那里呈休眠状态,当机体正常免疫防卫机制受到损伤或抑制而发生功能低下时,如某些传染病(如感冒)、疲劳、精神创伤,、烧伤、外伤大手术、放射治疗等,均可激活病毒在感觉神经末梢迅速增殖并破坏组织、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出血、坏死而发病。由于病毒主要侵犯感觉神经,所以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剧烈疼痛。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病多为正气虚弱,毒邪乘虚侵入为因;经络阻滞、气血郁闭是发病之理。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是病机特点。病毒稽留不去,湿热余毒未尽,瘀阻络脉,损伤络脉,就加重了对孙络(神经细胞)损害,故疼痛持久存在。《临证指南医案》所说:“盖久病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血行涩滞,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失司,“不通则痛”。毒邪和正气虚弱可以相互为因,毒邪的感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因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正虚之因存在多种,如劳倦过度、嗜酒肥甘、久病体虚、情志不遂等均可导致正气虚弱,这就给湿热毒邪提供了致病的必要条件。临床上带状疱疹重症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者,脏腑功能低下,久病不愈,更伤及阴阳气血,出现阳失温煦,阴失濡养,则形成“不荣则痛。”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外科正宗》认为“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可因神经内伤以致肝胆火盛,另因肺湿内蕴,外受毒邪而诱发。疼痛原因是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于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者说肝火脾湿郁于内,毒邪乘之诱于外,气血瘀阻为其果。毒火稽留血分,发为红斑,湿热困于肝脾,遂起水疱,气血阻于经络,则现疼痛。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夹湿为患。
中医辨证分型为:
一、肝经郁热型
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
二、脾虚湿蕴型
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
三、气滞血瘀型
症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
目前,西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病毒性感染,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对症治疗,至今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从病因入手,增强免疫力,修复神经,疏通经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疼痛会逐步消失。中医有言: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本病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首要便是扶人正气,使寒邪湿气不敢犯也。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免疫功能增强,并产生镇痛作用。针灸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因此,运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具有疗程短,疗效高的特点,同时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痛苦。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无刺激、无副作用、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的优势,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益气养阴,扶正抑湿邪,修复受损神经,疏通受阻脉络,从而使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内无法生存,以达“通则不痛”之结果。其功效独特,不仅可减缓带状疱疹所引发的神经痛,同时可缩短病程、促进皮疹消退。特别是早期进行针灸治疗,能有效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针灸主穴:阿是穴、支沟、阳陵泉。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阿是穴针法:以1.5~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5~10分钟运针1次。[图片和资料来自网络]
涵津堂中医养生馆,主要开展传统中医特色针灸理疗养生项目,由从事医疗工作二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具有深厚中医学功底的主治医生蒙波带领养生调理团队,运用具有“天下第一针法”盛誉的“贺氏三通针灸法”,以及风靡全球的“脐针疗法”,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帮助众多病友免却困扰多年的疼痛之苦,调理治愈了大量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案例,尤其是对头、肩、颈、手、脚、腰各种痛症、面瘫、中风后遗症、失眠、鼻炎、哮喘、妇女痛经、乳腺增生、减肥、静脉曲张、养生保健等效果明显。不看广告看疗效,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欢迎各位老板或家人朋友前往体验,谢谢!!!
健康专线:-
蒙医生李医生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