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带状疱疹图片
带状疱疹症状
带状疱疹治疗
带状疱疹用药
带状疱疹传染
面部带状疱疹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病例分析儿科疾病

一、麻疹      

(一)概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又称Koplik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特征。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麻疹病毒,麻疹患者为最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末至出疹后的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传播方式主要为空气飞沫传染,多见于6个月~5岁小儿,好发季节为冬春季。   (三)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   (1)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可有低热及全身不适。   (2)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主要有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及咽痛和周身乏力。病后的第2~3天,于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粘膜处,可见麻疹粘膜斑(Koplik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异性体征,有诊断价值。      

(3)出疹期:多于发热后的3~4天出疹,此时发热、呼吸道症状达高峰。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2~3天波及全身。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继之转为暗红色,可融合成片,部分病例可出现出血性皮疹。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按出诊先后顺序依次消退。此期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非典型麻疹:   ①轻型麻疹   ②重型麻疹   ③异型麻疹   ④无皮疹型麻疹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3.病原学检查麻疹病毒抗原检测。RT-PCR。   (五)并发症   1.肺炎:为麻疹的最常见并发症。   2.喉炎   3.心肌炎   4.脑炎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的一种远期并发症,较罕见。   (六)诊断要点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根据当地有麻疹流行,患儿有接触史,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如急性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粘膜斑等即可诊断。非典型病例,   需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七)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注意温度、湿度,避免强光刺激,保持眼、鼻口腔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应延长至出疹后10天。   2.对症治疗。   3.并发症治疗。   二、风疹   (一)概念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低热、皮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轻微为特征。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风疹病毒,患儿从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2天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高发。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1天。   (2)前驱期:1~2天,症状多较轻微。   (3)出疹期:多于发热1~2天后出疹,为红色斑疹、斑丘疹,最早见于面颊部,迅速扩展至躯干和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及足底常无皮疹。多于3天内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部及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可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对不典型病人,可做有关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   (五)治疗原则   1.注意休息,加强护理。   2.对症、支持治疗。   三、幼儿急疹   (一)概念   幼儿急疹是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人疱疹病毒6型,多见于6~18个月小儿,春秋两季多见。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8~14天左右。   (2)前驱期   起病急,体温突然升高达39~41℃,持续3~5天,一般情况良好。   (3)出疹期   热退9~12小时出现皮疹,皮疹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散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皮疹间有正常皮肤,几小时内皮疹开始消退。一般在2~3天内消失,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四)诊断要点   根据突起高热、一般情况好、热退疹出的临床特点可诊断。   (五)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四、水痘   (一)概念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共同存在为特征。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患者从发病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高发。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4天左右。   (2)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或症状轻微,年长儿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及咽痛等表现,持续1~2天后出现皮疹。   (3)出疹期   发热数小时至24小时出疹,先于躯干和头部,后波及面部和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变为丘疹,再数小时左右发展成疱疹。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痴,红晕消失。1周左右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分批出现,可见丘疹、疱疹、痂疹同时存在。10天左右可自愈。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   2.疱疹刮片   3.血清学检查   4.病毒分离   5.PCR检测特异性病毒DNA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其流行病学及皮疹特点,诊断不难。结合外周血检测抗原、抗体,可确诊。   (六)治疗原则   1.严密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2.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防治感染。   2.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3.防治并发症。   五、猩红热   (一)概念   猩红热是一种由A族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病原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带菌者和不典型病例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多见于3~7岁的儿童,冬春季高发。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通常为2~3天。   (2)前驱期   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有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咽痛等。   (3)出疹期   发病后1~2天出疹,从耳后、颈及上胸部迅速波及躯干和上肢。最后到下肢。皮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有粗糙感,压之退色,疹间无正常皮肤。      

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特征表现:   ①贫血性皮肤划痕:以手按压患者皮肤则红色可暂时消退数秒,出现苍白的手印。   ②帕氏线: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成线压之不退。      

帕氏线   ③杨梅舌:发疹2~3天后舌面清净呈牛肉样深红色,舌刺红肿明显,突出于舌面上。   可出现口周苍白区,但特异性较差。      

杨梅舌      

杨梅舌      

口周苍白圈   (4)恢复期   皮疹3~5天后颜色转暗、消退,按出疹先后顺序脱皮。   

  (四)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加,约在10~20×/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2.血清学检查   3.细菌培养   (五)诊断   典型皮疹、帕氏线,“杨梅”舌等是诊断猩红热的主要依据,再结合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以及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并不难。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   (六)治疗原则   1.早期隔离病人。   2.一般对症治疗。   3.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   小儿发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题例   病例摘要:患儿,男孩,7个月,因发热3天、皮疹1天就诊。   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流涕,轻咳。家长予退热药及感冒   冲剂口服,今日体温正常,因中午出现皮疹而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否认传染病接触史。   个人史:第2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人工喂养,已添加辅食。规律接受预防接种。   查体:T36.8℃,一般情况好,躯干、面部散在红色斑丘疹,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次/分,律齐,腹软,肝脾未及。   分析步骤:   1.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幼儿急疹。   诊断依据:   (1)7个月小儿,急性病程。   (2)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伴流涕,轻咳,热退后疹出。   (3)既往无殊。   (4)查体一般情况好,躯干、面部散在红色斑丘疹,咽部充血。   (5)辅助检查暂缺。   2.鉴别诊断   见上表   3.进一步检查   血常规   4.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如出现发热,退热、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皮肤感染。

套“年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官评分手册”限量开抢!!!

购课请加周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cpin.com/dzbztp/7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