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带状疱疹图片
带状疱疹症状
带状疱疹治疗
带状疱疹用药
带状疱疹传染
面部带状疱疹

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火带疮蜘蛛疮

带状疱疹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系由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一般先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首先皮肤有灼热症状,继而出现多数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可混浊化脓,破裂,糜烂,结痂而痊愈。亦有形成大疱和血疱者。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某一侧。疼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儿童较轻,老年剧烈。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脑膜炎、内脏带状疱疹等。

祖国医学称之为蛇串疮,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可诊断为带状疱疹。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胸部X线片

(5)心电图

(6)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脂、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系列、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

二、情志调护

1、主动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使患者愉快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向患者讲解引起本病疼痛的原因、疾病的病程及缓解疼痛的方法,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

3、指导患者通过聊天、听广播等放松,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

三、起居调护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2、保持床单及衣物的整洁,穿宽松、棉质衣物,以避免摩擦皮损,造成不适或创面感染。

3、注意手卫生,勤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损。

4、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如散步、做八段锦、打太极拳等。

四、饮食调护

1、忌食辛辣肥甘厚味。

2、可用大青叶或板蓝根20克,煎水代茶。

3、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宜食清肝胆之火的食品,如:新鲜绿叶蔬菜、西瓜、冬瓜、黄瓜、橙子、苦瓜、绿豆,忌食腥发之品。

4、脾虚湿蕴证:皮损色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宜食健脾利湿的食品,如:山药、扁豆、大枣、红薯、苡米,忌食生冷之品。

5、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宜食行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萝卜、柑橘、木耳、油菜、黑豆,忌食甜食及易胀气食品。

五、辨证施护及健康宣教

1、睡眠要充足,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衣裤,防止感染。病室应避免直接当风,防止感受风邪。

2、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开朗、心气调和,并忌恼怒。保证充足睡眠。

3、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膏粱厚味之品,少食煎烤、油炸食物,禁烟酒。保持大便通畅。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六、针灸调护

1、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2、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刺入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3、火针疗法:取局部阿是穴。局部酒精常规消毒,将中粗火针烧红烧透后,速刺法,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不留针,深度2-3分。或可加入火罐以去除淤血。较大水疱可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复以干棉球擦拭。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

4、至阳穴埋元利针法: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患者,证候属于肝经郁热证;疼痛为中度痛、持续1小时以上;疱疹及疼痛发生在颈项、躯干及四肢者。采用元利针于脊柱呈现15°角向下平刺刺入至阳穴,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至针柄处止,再用橡皮膏固定针柄以防滑出。

5、还可根据病情选用热敏灸、钩活术、蜂针、穴位注射等治疗。

七、清创及中药外用调护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4、中药油剂或软膏:干燥皮损外用中药油或湿润烧伤膏。

八、外治调护

1、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2、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3、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九、外敷调护

可用南通蛇药片5~10片,用75%酒精调成糊状外用,1日2次。

十、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1、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推荐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元胡止痛胶囊、大黄蛰虫丸、西黄丸、活血痛脉胶囊等。

十一、常用单验方

1、柴胡10克,泽泻10克,木通6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龙胆草6克,大青叶30克,贯众3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没药10克,金铃子10克,川芎6克,延胡索10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十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疼痛

(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肝、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阳陵泉、太冲等穴;后遗神经痛期取阿是穴。

(4)遵医嘱拔火罐(刺血)。

(5)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2、丘疹及水疱

(1)评估皮损部位、水疱大小、疱液性状、疱壁紧张度等。

(2)指导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保持皮损处清洁干燥,忌用热水肥皂烫洗局部皮肤,忌用化学洗涤剂洗涤衣物,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3)指导患者采取健侧卧位,防止挤压引起疱疹破裂。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膏后纱布覆盖。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的发生。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6)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等。

(7)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外用中药的使用

注意事项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拔火罐

注意事项

1、刺血拔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3、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6、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7、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8、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9、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10、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塌渍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外用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cpin.com/dzbztp/140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