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排病反应!
有一位灸友留言:为什么我艾灸后没有排病反应?艾灸对我没效果吗?是的,我们之前讲过艾灸排病反应是福音,是病邪排除的好现象,然后就有灸友眼巴巴的期待着排病反应的到来,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排病反应!坚持艾灸下来的灸友,有50%左右的可能性会出现明显的排病反应,不是所有人都会有的!
这位灸友的情况,有三种解释:
、这位灸友平时保养比较好,身体比较健康,没有病可以排,艾灸后当然就不会出现排病反应,这是好事。
2、这位灸友病症比较轻,排病反应也比较轻,她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就已经过去了,但是,并不等于没有返病,只是没有体会到,当然,这也是好事。
3、可能这位灸友有慢性病,短时间的艾灸很难把经络疏通,现在没有排病反应,以后可能会有。也许这不是个太好的消息,但只要坚持灸下去就会见到彩虹的!
什么是排病反应艾灸让人体的正气激发了,但经络还未疏通,正邪相争加剧,反而,会出现疾病症状加重或其他各种反应,这都是排病反应。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就如同我们每个个体体质不尽相同一样,艾灸后的排病反应也不一样。排病反应简单说来就是:正邪二气在身体内交战所导致的。那么艾灸过程中究竟会出现哪些排病反应呢?
排病反应类型排病反应好现象
、艾灸过程中会出现酥酥的感觉这是经络窜感,也叫得气,表明经络通畅。
2、灸后感觉热能够传导至会阴,说明艾灸在打通任脉,对泌尿系统产生了效果。
3、做灸的过程中,下腹中感觉形成一股热气,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体内经络中来回流动,上到头顶,下至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的不同感觉,如练气功一般。
4、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
5、灸后肚子咕咕叫或排气,是艾灸促进肠蠕动,帮助身体排出浊气的好现象。
6、灸后有热感,即腹腔发热至后腰,往上至百会,往下至涌泉。表明经络渐通,艾灸效果好。
不是所有的艾灸反应都是排病反应!
我们说的排病反应是:艾灸时,或艾灸之后,人体的正气被激发了,但经络还未疏通,正邪相争加剧,反而,会出现疾病症状加重或其他各种反应,而这些反应,就是排病反应。是的,这标志着人体正气的恢复,机体有能力抗邪了,只要坚持艾灸,病症就会好转。
但有一点必须提醒的是,出现异常反应也有一定的可能是因为——艾灸的方式不对、灸量过头了、取穴配穴不正确,甚至可能因为当前的病症不适合用艾灸治疗,导致了灸后异常反应!
也有的人是因为过敏性体质而出现异常的灸后反应,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谨慎了!如果过敏体质的人想做艾灸,一定要找一个身体上不太要紧的部位先试一下。试一下就有两种可能,一是有的人局部会有红疹,但是身体没有反应,这样的人,还可以继续尝试。另一种人就是会有一些反应,包括腹痛,全身性的皮疹,那么这样的人就需要暂时停掉艾灸。
有的人对艾烟都有过敏倾向,那么这些人就不能使用了吗,不是的,也是需要反复尝试,不知道在某个时期,就会慢慢适应艾灸。当你已经可以接受艾灸了,那么需要先找一个穴位施灸,时间要短,给机体一个信息和他的反应。看反应的程度大小,在决定下次施灸的穴位和时间的长短。
所以初次接触艾灸的灸友们注意了,有必要在艾灸之前要做些准备,比如分辨好自己的病症、体质,选择合适的艾灸方式,以及了解各种灸后反应代表什么含义,以便真正艾灸起来胸中有数,不致手忙脚乱!
各种艾灸反应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艾灸过程中,或者是艾灸之后,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应都是常见现象,并且,它们也是用来判断艾灸是否有疗效的依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各种灸后反应分别是表明了什么含义。
、红白相间斑点——需要继续艾灸
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灸友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一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2、皮肤成片潮红、出现水气——灸量够了
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还会出现成片的潮红,甚至有水气,手摸起来有潮润的感觉(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罐施灸的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艾灸悬灸较少出现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多是表明一次的灸量已经相对足够,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3、出现皮疹,发痒——湿气外排
如灸友体内湿气较重,灸治过程中面部或身体上会出现小皮疹,并且发痒,这是体内湿气外排的表现。此种情况可继续施灸以观察,如皮疹自行消退则罢,不退或加重则可加灸曲池、大陵穴。
4、穴位深处出现响动——经络疏通的表现
有时在施灸过程中,特别是在施灸一定疗程之后,灸友会感觉在穴位深处有响动,这是达到一定灸量之后,长久积滞的经络得以疏通的表现。久病和难治性疾病多在灸友体会到穴下深处有响动之后明显好转。
5、出现水泡:①施灸过量②排病反应
这点在刚开始艾灸,或者,开始试着加大灸量的灸友身上经常出现,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施灸过量。表明这次艾灸时间太长了,灸量过头了,这种情况应该减少施灸的次数或缩短单次的艾灸时间;
②排病反应。出现水泡也可能是疾病邪气较重,发水泡是机体正气恢复、祛邪除病的过程,所以这种水泡的出现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古人提出艾灸起效的标准是机体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灸疮,所以古人将灸疮作为判断灸量和治疗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关于水泡的处理: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从下方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也可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再涂以艾灰,预防感染。
6、皮肤灼痛——分四种情况
①初灸时不适应。当然,也有些疾病在初灸时很痛,当灸至一会儿之后,局部皮肤适应了灸感,反而又不痛了;
②艾灸火力太大。当施灸时局部穴位皮肤灼痛,原因可能是艾灸火力较大,此时可减小灸火或增加灸材和皮肤之间的距离。其次,艾灸时灸友感觉疼痛也可能是取穴不准确造成的,此时需要再对穴位准确定位。
③此穴不需要多灸。另外,艾灸时灸友若感到有烧灼、疼痛,表明施灸部位不需要多灸,应重新选择穴位。
④疾病本身症状就很痛。也有的疾病本身症状就很痛,在初灸时疼痛明显,当灸一定时间之后疼痛即减轻,这是疾病好转的表现。
如带状疱疹,疱疹本身症状皮肤灼痛,初灸时灼痛,当灸至一会儿之后灼痛减轻,当灼痛感减轻甚至不痛时表明一次施灸量充足,可以停止本次施灸。
7、艾灸的返病现象——疾病治愈的现象
部分灸友在初次施灸或施灸一定次数之后,有50%以上的人,但不是所以的人,会有病气加重,或者其它异常反应,我们称之为排病反应,也就我们开始讲到的。
比如在艾灸的时候出汗,或者灸后出汗,这种现象有可能会持续几天或更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排病反应。还有人艾灸过程中或艾灸后,流鼻涕,打喷嚏,这是体内寒气外排的表现。
经过几次艾灸,或一段时间的艾灸后,有的人会表现出肢体冰凉,这是寒气用艾灸后在体表的反应,有的是脏腑内的寒气表现在体表,这种反应在冬天和春天的季节更加严重,有这种反应的,说明身体阳虚的厉害,需要继续艾灸。
另附更多排病反应
与排风寒有关的反应
、灸后有寒感,即灸后感觉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应重灸。
2、灸的过程中,手心或足心出冷汗,而后才出热汗。说明受灸者体内寒气重,出冷汗表示身体向外排寒气。
3、做完艾灸后全身无力感或酸痛感增加,表示受灸者体内有风湿,艾灸几次后即可消失。
4、做完艾灸后持续出汗,表示受灸者体内湿气重。艾为纯阳之火,能助其排湿驱寒。
5、灸后乏力,有虚汗,说明受灸者为寒性体质,须重灸。
6、灸后全身酸痛,说明受灸者为酸性体质,体内垃圾过多,须重灸。
7、灸后脐下出水泡,表示有妇科问题;水泡下还有红点,表示有炎症。脐周出水泡,表示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8、灸后关节痛,说明关节处有寒湿之气淤堵,须重灸。
与排郁气有关的反应
疏肝解郁反应:灸后会出现郁气外排的现象,表现形式以烦躁易怒、看谁都不顺眼、悲伤或委屈易哭等情绪变化为主,还会出现呼吸急促或者呼吸不顺畅,情绪不稳定等头沉现象,很多时候还会伴有打嗝、肛门排气、肝胆区和反射区酸痛等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而又心胸狭窄的女性病人多有此类反应,反应持续时间一般持续数小时至-3天,少数患者可达数月之久。无需处理,会自动消失。
与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灸后出现湿疹,痒,起红疙瘩,这是脾胃湿气重的缘故,须重灸。若身体不能承受加大的灸量,可暂时停灸一段时间。
2、灸后出水泡,出红疹,表示体内的湿毒、血毒过多,这种现象需要持续灸。
3、灸后尿频,尿急,尿白表示肾阳虚,须加大灸量。
4、灸后腹泻,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寒严重的表现,重灸即可,医院挂水。
5、灸后出现会阴瘙痒,起红疹,白带增多有异味,这是湿气外排的表现,须加大灸量。
6、灸后出现咳嗽,有黄痰,说明肺部有火,如身体无法承受继续施灸,可暂时少灸或停灸,稍好转后再行施灸。
7、灸后脐部有出黄水的现象,表示受灸者有妇科炎症(若为女性)或肠胃炎症。
与排火热斜毒有关的反应
、灸后腹部或后腰出油,表示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过多,应坚持艾灸。
2、灸后月经提前或量少,这是气血增加后的自我调节或阴虚火热体质,继续灸3个月后会逐渐正常。
3、灸后口干舌燥,咽喉难受,说明受灸者上焦有虚火,应配合做肩颈灸,疗效更佳。
4、灸后喉咙痛,咽干,声音嘶哑,表示受灸者有虚火,上焦不必灸,可取下焦施灸。
5、灸后口腔溃疡,长痘,便秘,是胃火旺的表现,可在胃经上刮痧泻火,吃些凉润食品。
与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灸后出现非经期阴道流血、血块多、月经紊乱、经期延长,这是子宫内的淤血外排的表现。两三个月后会一切恢复正常。
2、灸后下阴瘙痒,分泌物增加或有血块,表示受灸者可能有妇科病,月经不调,艾灸后经期会调整,有可能会出现短暂乱经。
与睡眠有关的反应
、灸后精神亢奋,失眠,头痛,头晕,说明受灸者为热性体质,上焦有火,可在背部适当刮痧拔罐,必要时可在大椎穴上放血。在家庭中可赶紧将病人安置在一个空气流畅的环境下,让患者平躺,再做颈部疏通推拿,并让其多喝水。
2、灸后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爱困),表示受灸者体质酸性,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因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在做灸前两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发热反应
、做艾灸的前几次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有点热,表明受灸者经络不通,身体比较寒。
2、做艾灸时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表明不热的那半身经络不太通畅。
3、开始灸很热,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热了,这是正常的适应期,表示经络已经适应了,须要用猛火灸。
其他反应
、夏天艾灸以出大汗为佳,但冬天艾灸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尤其是额头、手心、足心部位,以出热汗为佳;出大汗者,表示身体比较虚。
2、沉感,即心如石压。表明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3、肾脏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加,尿色有变化,表示受灸者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
4、做完几次艾灸会感觉口渴,是非常典型的上实下虚之症,再做过几次后会出现好转。若感觉病情加重了,建议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间穿插做刮痧、拔罐。
对调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需认真鉴别。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反应是何因引起的,如果没有外界诱因诱发,纯属在调理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则可以认定此反应属于排病反应。在调理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调理过程中所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
最后要说的是:
越是出现多次排病反应,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正在一点点积累。说这么多,只是想告诉留言的这位灸友,有排病反应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排病的反应。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