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来,空气潮湿,很多中老年人,容易患上,带状疱疹。
早发现,早治疗。
1.病因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民间俗称“蛇丹疮”,“缠腰龙”等,西医属于病毒性感染,由潜伏在神经系统内的VZV复活所致。VZV既是水痘又是带状疱疹的病原体,属于嗜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只累及人。
2.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的临床过程是多变的。通常在儿童和年轻的成人中症状较轻。典型的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可能发生头痛、畏光、不适,通常很少发热,皮肤感觉异常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出现于带状疱疹起疹前数天到数周。
疼痛可为烧灼痛、刺痛、搏动痛、或电击样疼痛。触觉敏感性改变、微小刺激引发的疼痛、剧烈瘙痒也不少见。
带状疱疹皮损一般呈单侧分布,发生于一至两个相邻的皮区,疱疹群之间的皮肤正常,整个病变呈带状分布倾向,不越过躯体中线。少数皮损可发生于主要皮区或相邻皮区以外。罕见数个皮区不对称受累,即身体的两侧均出疹。
皮疹最初表现为不对称的、单侧的红斑或斑丘疹,通常于12-24小时内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液清,内含高浓度VZV。2-4天后,水疱融合。在第3天,水疱可变浑浊,经过7-12天干涸。免疫正常者,皮损持续至结痂消失的时间通常为2-3周。局部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偶见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皮肤改变可持续数月,可反复出现小水疱。
多数患者被感染的皮区都有出疹。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者,称“顿挫型带状疱疹”。一些没有皮区疼痛症状的人,也会在出疹时或出疹后几天内出现疼痛症状。极少数患者在前驱期后仅有皮区疼痛,而无皮疹,称为“无疹型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可发生于任何皮区,但最常见的是胸神经和颅神经支配的皮区。其中胸神经受累约占50-56%。颅神经,如三叉神经及其它颅神经分布区受累约占20%。腰段、骶段很少受累。
3.常见的并发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疹消退后持续超过4周的疼痛;或在疼痛缓解后再次发生的超过4周的疼痛。
疼痛持续时间:数周、数月,偶尔数年。
疼痛性质:可从轻微到极度的疼痛;持续的、间断的、或由极小刺激诱发的疼痛。
4.诊断
一旦看到不对称皮区的皮疹和簇集的水疱即可诊断为带状疱疹。其他诊断要点:发疹前有全身不适、乏力等前驱症状;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等;皮疹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呈单侧性、不过躯体中线;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有色素改变或瘢痕。
5.抗病毒治疗
带状疱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不进行抗病毒治疗,不伴危险因素的躯干带状疱疹及年轻患者四肢的带状疱疹通常能自愈,且没有并发症。
尽可能在皮肤症状出现后的48至72小时内开始。须迅速达到并维持抗病毒药的有效浓度,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共有3种系统性抗病毒药可以应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这3种药都是鸟嘌呤腺苷类似物,对病毒有特殊的亲和力,但对哺乳动物宿主细胞毒性低。
阿昔洛韦:既能口服又能静脉滴注给药。口服给药方法为,服用7天。
伐昔洛韦:是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只能口服,口服吸收快,并在胃肠道和肝脏内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3-5倍,并且药代动力学比阿昔洛韦更好,服用方法也更简便:每天2次,每次0.3g,服用7天。
泛昔洛韦:每天3次,每次mg,服用7天。它同伐昔洛韦一样,是口服治疗无并发症带状疱疹最常应用的抗病毒药物。
神经痛的治疗:
应采用阶梯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个体化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应就诊于疼痛门诊。
1)第一步:非甾体类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2)第二步:加服低效力的麻醉性镇痛药
5.局部治疗
局部可以用阿昔洛韦乳膏,3%硼酸溶液或冷水湿敷进行干燥和消毒,每日数次,每次15-20分钟。水疱少时可涂炉甘石洗剂。晚些时候,可以外用聚维酮碘、呋喃西林、苯扎氯铵溶液湿敷,去除结痂,预防继发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