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朱医生
年Kirschner首先提出用mA电流电凝破坏半月节神经细胞治疗三叉神经痛,但因其破坏程度不易控制,可产生许多合并症,如角膜溃疡、失明、眼球运动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动脉栓塞和损伤,甚至昏迷、死亡等,因此至年后基本上已停止应用。至年Sweet和Wepsie改用射频电流、温控定量灶性破坏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后根的痛觉纤维,治疗三叉神经痛,有90%病人立即止痛和获得治愈,在欧美已被广泛应用,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段。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应用,也较普遍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抽搐等疾病。
根据神经纤维的类型和对感觉生理的研究,传导痛觉冲动的有髓鞘Aδ纤维,直径约5~8μm,以及无髓鞘的C类纤维。这两类纤维对射频电流和热的敏感性高于触觉纤维,因此在射频热凝时,选择性破坏痛觉纤维而相对保留触觉纤维,既可解除疼痛,又可部分或全部保留触觉。目前,此法应用比较普遍。
凡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期药物治疗无效者,均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对年轻病人经三叉神经根显微减压术后,仍有疼痛发作者,亦可应用射频热凝治疗。
已行半月节感觉纤维和三叉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仍有疼痛者。
应向病人和家属解释,让他们了解手术效果和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以期得到理解和合作。
对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病人,可先在静脉内注入神经安定镇静药,如Innovar(内含芬太尼0.05mg/ml和氟哌啶2.5mg/ml混合液)2ml。
一般在放射科进行,以便必要时用X光机校正穿刺方向。取仰卧位,在局麻下进行,有条件时也应用超短时作用的麻醉药如咪唑安定,在电热凝时的短暂时间内使病员睡眠,热凝后行感觉试验时病人又已清醒,以减少恐惧。
(1)在病人面上画出3个标志点:
①在外听道前3cm;
②在瞳孔内侧下方2cm;
③在口角外侧2.5cm处。
第①和②标志点系指向卵圆孔位置,第③标志点为经皮进针点(图1)。
(2)X线定位:侧位相上卵圆孔应位于斜坡与岩骨嵴交点前15mm处,半月节多在斜坡与岩骨嵴的交点处,有时可略高一点。而在正位相上,半月节则位于内听道上下两壁间内听道内口的外侧7~8mm处,与中线相距18mm。一般在侧位相上,电凝达到斜坡与岩骨嵴的交点,恰为三叉神经后根2、3支的纤维所在。或在侧位片,三叉神经根位于蝶鞍底与斜坡交点(0点)5~15mm的范围内,电极尖刺到离0点10mm处,第3支离斜坡线前5mm,年Schvarcz认为针尖距后床突顶点不应<20mm,以免损伤眼球运动神经。
(3)半月节穿刺:选用19~20号针头。电极暴露长度,限于1个分支3~5mm,疼痛在2个分支时,则暴露7~8mm。在针穿过颊部软组织时,术者可将示指置于病人口腔内,以免刺穿口腔,同时可借手指摸到病人蝶骨大翼外侧突,以确定穿刺方向。一般进针6.5~7.5cm可达卵圆孔,在卵圆孔外注入少量局部麻醉用药,以减少疼痛。在进入卵圆孔时常有穿破筋膜或肌腱的感觉,穿刺固有膜时,有小的突破感。病人感觉有沿下颌放散性疼痛。进入卵圆孔后再推进1~1.5cm方可达三叉神经后根。卵圆孔进针时,避免从外侧1/3进入,以免深刺入颞叶;也勿朝向蝶鞍,以免损伤眼球运动神经。如位置准确,拔出针芯后常有脑脊液流出。
(4)穿刺成功后,插入微型电极,接通~mA、50~70周波/s的方形波电流。在刺激区内病人此时可有蚁走和搔痒感,进一步确定电极的确切位置。
(5)电刺激准确定位后,利用射频,先将温度控制在42.5~44℃间,刺激神经产生类似三叉神经痛发作,表示电极位置准确。热凝开始时温度控制在45~50℃,每次10~20s,待毁损灶初步形成,病人面部毁损的神经分支区可出现皮肤红晕,表示电流影响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交感神经、岩浅大神经等引起血管扩张。然后每次增加5℃,延长30~60s,直至病人面部疼痛消失为止,一般温度在60~70℃,反复破坏5~7次。结束前应持续观察15min,确定形成固定毁损灶后,便可结束手术。详细记录病人面部痛、触觉及咀嚼肌力改变。注意保护眼睛。然后留观12~24h。
1-第一标志点外听道前3cm;2-第二标志点瞳孔内侧下方2cm;3-第三标志点口角外侧2.5cm
1-通过鞍底的假设线;2-通过斜坡的假设线;0-1、2线交点;3-卵圆孔。
(1)穿刺部位、方向、深度要准确。进入卵圆孔后,要在靠中、内1/3逐渐进入至第2支和第3支,深度不超过1cm。过于偏内则易刺入海绵窦损伤颈内动脉,可引起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海绵窦动静脉瘘。
(2)控温不应过快、过热、要逐渐加温,温度不应超过70℃。
(3)热凝后即在半月节内注入甘油0.3~0.4ml,以加强疗效,降低复发率。
(1)穿刺点覆盖无菌敷料,24h后去掉。
(2)患侧眼感觉丧失时,应注意保护角膜、戴眼罩、涂抗生素眼膏,必要时部分缝合眼睑。
(1)面部出现麻木和感觉异常。
(2)眼部损害,如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眼肌麻痹等。
(3)运动支损害,可产生下颌偏斜和咀嚼无力。
(4)带状疱疹,多见于毁损支分布区,约1周左右可治愈。
(5)颈内动脉损伤。一旦穿入该动脉,应立即停止操作,拔针并用手指压迫病人咽后部。
图中A:穿刺角度测量FO实际使用数据;B:轴位CT图像测量FO解剖数据。
上图卵圆孔的面积A:翼突外侧板遮挡FO;B:FO的解剖面积S1;C:实际可用穿刺面积S2;D:遮挡面积S3。
翼突外侧板比邻穿刺针的穿刺路径,术中穿刺针可能直接穿刺在翼突外侧板上面,或者因翼突外侧板的骨性阻挡使穿刺针弯曲,偏离其预设靶点,导致穿刺失败。其次,穿刺难度与卵圆孔的实际可用穿刺面积相关,很多病例卵圆孔的解剖面积较理想,但由于翼突外侧板的遮挡使其可用穿刺面积降低,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CT引导经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热凝术
方法:CT扫描采用GELightSpeedRPO16层CT,行螺旋扫描。扫描体位:仰卧位,范围从眼眶上缘致下颌骨颏突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kV,有效管电流~mA,球管旋转时间为0.4s/r,准直器宽度16mm×0.mm,螺距(pitch)1.75mm,层厚0.mm,层间距0.mm。采用骨窗模式,窗宽0,窗中心。进行图像数据测量。
操作方法我们采用Huang等颧弓下入路进行圆孔穿刺。
①患者取仰卧位,根据患者头仰的角度使机架倾斜15°~25°,矢状位扫描显示圆孔的位置;
②穿刺点为患侧颧弓下,穿刺方向与机架倾斜角度一致,在CT引导下调整射频针(22G,×5,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针方向,使针尖进入圆孔;
③回吸无血时,采用北琪B0射频治疗仪做电极测试实验。电刺激参数为Hz,0.3~0.6V,诱发患者疼痛感觉向上颌神经支配区域放射,与平时上颌神经痛区域相同;④以温控射频热凝对靶点进行消融,由45℃逐渐加温,最终稳定在75℃,持续时间3min。
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护理: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沟通,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术后随访,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可能有:术后面部感觉迟钝、咀嚼困难、面部肿胀、角膜炎。
治疗方法:患者术前常规禁食,术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入CT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患者头后仰卧位,CT定位卵圆孔后标志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应用穿刺套管针从患侧口角旁穿刺至卵圆孔,CT扫描确认穿刺针位置后,静脉麻醉,射频热凝持续时间(0.5~1min)/次,分2~4次损毁。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颅内感染。
护理方法:
①术前心理护理。三叉神经痛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护士应及时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射频治疗的优越性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措施,介绍成功案例,消除患者心中顾虑。
②术后反应。由于热刺激硬脑膜,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并给予氧气吸入,平卧位,头偏向健侧,警惕颅内感染的发生。耐心向患者解释为大脑皮质痕迹反应所致,2d~2周疼痛可自行消失,消除紧张情绪。
③面部肿胀。术后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健侧卧位,面部穿刺点给予冰块冷敷,减轻局部水肿,同时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④咀嚼困难。术后患者可出现同侧咀嚼无力,牙齿闭合不全,张口困难。鼓励患者多做咀嚼运动,多做鼓腮吹气运动,多与他人交谈。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过热食物,防止烫伤。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⑤面部感觉障碍。面部麻木是射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嘱患者遵医嘱口服营养神经药物,指导患者注意保护皮肤,忌面部冷敷或热敷,防止冻伤或烫伤。寒冷天气出门戴口罩,注意保暖。进温热软食,用健侧咀嚼,刷牙动作宜轻柔,餐后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⑥角膜炎。三叉神经第I支射频治疗后多伴有角膜反射的减退或消失[4],易发生角膜感染、溃疡、甚至脱落造成失明,护理人员加强患侧眼部的护理,若出现水肿或角膜反射迟钝,嘱患者禁止揉患眼;戴眼镜或眼罩,防止异物进入;用眼药水及眼膏交替点眼杀菌、消炎湿润角膜,防止干裂,保护眼角膜;禁热敷,禁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北琪射频山东总代理
SNHT32温控银针治疗仪山东总代理
优尼特低温等离子山东代理
美国DJO全线康复产品山东代理
西班牙赛德科及国内知名品牌臭氧特约经销商
全数字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山东代理
济南志高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