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变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其传播途径仍为“皮肤-空气-呼吸道”。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症状
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是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神经痛以及沿神经走行分布的红斑上出现成簇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丘疹。
疱疹情况在出现前驱症状的1~5天后,在一定的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皮疹。皮疹初起为一个小红斑点,继而红斑点形成小红丘疹,迅速变成水疱,疱液清亮,周围有红晕。数群疱疹呈带状沿某一支神经走行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天左右,水疱内水液可混浊化脓或呈血性,水疱壁较薄,破溃或不破溃。至5~10天,疱疹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色斑迹或色素沉着,若无继发感染,色素沉着或斑迹逐渐消失,愈后不留瘢痕。若继发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血疱、糜烂,形成溃疡,愈后则可能留下瘢痕。
疱疹部位带状疱疹多发于身体一侧的腋下、胁肋、胸、背、腰及头面部,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中线。以胸段最多见,其次为腰段、颈段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四肢等其他部位亦可发生,但相对少见。
疼痛症状带状疱疹多以疼痛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未见疱疹,而先见腋下、胁肋、胸背腰部的疼痛,疼痛剧烈难忍,多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这种剧烈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随着疱疹消退、病情的好转,其疼痛大多数可以逐渐缓解。但仍有一部分带状疱疹患者在疱疹全部消退后,仍留有皮肤的疼痛,久久不消失。若疱疹消退4周后,仍遗留顽固的剧烈疼痛,则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流行病学
带状疱疹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带状疱疹的患病率与发病率急攀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婴幼儿等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中,经呼吸道黏膜入侵引起原发感染,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水疱里面的液体进行传播,水疱里存在大量病毒颗粒,所以在水痘发出来之前以及结痂之后没有传染性,如果水痘出现破溃,就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间接接触传播如果接触患者的日常用品,如毛巾、贴身衣服等可能会被传染。
好发人群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老人。
●存在局部创伤的患者。
●较长时间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的患者。
●未进行水痘疫苗接种的人群。
对症护理
1、病人应卧床休息,避免疱疹部位摩擦。
2、每日用生理盐水洗眼1次—2次,并点抗生素眼药水或涂眼膏。
、注意保护创面,水疱不要擦破,防止继发感染。但较大水疱宜消毒后刺破,放出液体。
4、注意保持皮损局部清洁,对血疱、坏死结痂要清除。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因有时能引起颅内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颈强直等。
6、如病人出现食欲不佳、腹痛便塘时应停止服用药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陈晓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