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患者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可对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中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仍然缺乏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以应用药物止痛进行保守治疗为主,但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往往存在用药无效或无法耐受长期用药的情况,而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多推荐采取神经阻滞术、微球囊压迫术、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等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疗效获得普遍认可。本次特选取96例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分析三叉神经痛实施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年1月至年12月间收治的9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将采用常规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的48例设为对照组,将采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的48例设为观察组。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标准;
②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
③具有手术治疗意愿及所行手术适应症;
④对手术方案及本次研究知情,分别签署手术同意书与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经临床诊断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②存在手术禁忌症;
③既往有化学或物理神经毁损治疗史。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27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为(54.4±11.3)岁,术前疼痛评分5~8分,平均评分为(6.9±1.0)分;观察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为(54.8±11.6)岁,术前疼痛NRS评分5~8分,平均评分为(6.9±1.0)分。
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础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研究可比性。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准备,进入手术室后取仰卧位,均于CT引导下釆用半月神经节前侧入路穿刺法,将患者患侧口角外侧2.5~3cm处作为穿刺点并进行标记,随后由穿刺点分别向同侧瞳孔内侧缘及耳轮前方0.8cm处划线,确定穿刺路线及进针角度,常规进行消毒处理后对定位点予以麻醉注射,采取分段进针的方式于CT引导下按设定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进入卵圆孔,随后CT扫描确认穿刺针尖处于三叉神经半月结治疗靶点范围内后,使用射频仪分别进行电阻抗(~Ω)、感觉(50Hz,0.5-1.0mA)及运动(2Hz,0.5~1.0mA)电刺激实验并调整针尖位置,确保射频治疗针处于三叉神经中的患病分支内,予0.5mL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对照组行射频热凝治疗,首先将热凝温度设定为50℃,并以5℃为单位逐级升温,每级温度热凝30-60s,最高温度不超过80℃,治疗持续到患者三叉神经痛支配区域痛觉完全消失、出现麻胀感为止;观察组行脉冲射频治疗,设定射频仪温度为42℃、脉宽为20ms、时间为s,连续脉冲射频治疗3次。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参照《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疗效评价方法,采用疼痛缓解评分与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综合评估疗效,其中,疼痛缓解评分为0分、1分、2分、3分四级评分标准,0分为术后完全无痛,1分为术后偶尔出现轻度疼痛,但无需药物止痛,2分为术后存在中度疼痛,用药后可控制,3分为术后存在严重疼痛,用药后不可控制;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分为0分、1分、2分三级评分标准,0分为术后无并发症,1分为术后出现轻微颅神经并发症或小脑并发症,但无阳性体征,且不影响日常生活,2分为术后出现中重度颅神经并发症或小脑并发症,有阳性体征且影响日常生活。将两项评分相加评价总体疗效,0分为疗效很好,1分为疗效好,2分为疗效一般,3~5分为治疗失败。
结果
观察组疼痛缓解评分为(0.71±0.56)分、手术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为(0.31±0.27)分,总体疗效评分为(0.86±0.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5±0.84)分、(0.62±0.41)分、(1.36±0.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中较为多见的颅神经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并且根据WHO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社交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三叉神经痛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通常仅需针对病因治疗便可获得完全缓解,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与机制仍无统一定论,多认为是与神经变性、微血管压迫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中至今尚无完全有效、标准的治疗方案,通常是首先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若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则多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改善预后。
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被认为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药物保守治疗失败后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广泛开展,该手术的治疗原理在于利用机体不同神经纤维对温度的耐受性存在差异的特点,使用射频电流产生可控的热量并作用于病灶周围神经节、神经干、神经根等部位,从而可选择性的使三叉神经中传导痛觉的有髓细纤维及无髓C纤维神经节蛋白质凝固变性,进而能阻断痛觉的传导并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缓解评分、并发症严重程度评分及总体疗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也可表明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更为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三叉神经痛实施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可更为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并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而可靠,具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成信之,吴海生,张井浪,等.C型臂引导下半月神经节阻滞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J].实用疼痛学杂志.,15(1):15-18.
[2]赵定亮,万成福,董道松,等.半月神经节手动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4(7):-,.
[3]李圣洪,张光志,董庆鹏,等.半月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面部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J],实用疼痛学杂志.,14(2):-.
[4]韩卫江,李霞,方梅,等.半月神经节重复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3(5):-.
[5]王培学.探讨半月神经节不同温度模式射频在老年三叉神经痛中的治疗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9(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