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1.临床表现 发病前可先有身微热,倦怠乏力,胃纳不佳,全身不适感。发病时患处皮肤出现云片状紫红丘疹,继则出现成簇疱疹,小如粟米大至绿豆,累累如串珠,聚簇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疱壁紧张发亮,四周有红晕,疱液澄清,5~6天变混浊,最后结干痂,水疱多者穿破后可见糜烂面,易感染。严重者可发生大水疱、血疱或坏死结黑痂。轻者仅见皮肤刺痛,稍有潮红,而不见起疱。本病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多见于腰肋间,其次见于面部。病程一般2~4周。
疼痛为本病的另一主要特征,或发病前先感刺痛,几天后开始起疱,或疼痛与疱同时出现,或先起疱而后疼痛。疼痛的轻重与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儿童及年轻人疼痛轻或不痛,老年人疼痛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少数可持续半年或更长时间。
发于额部的疱疹,可累及三叉神经上支,病情较重,常引起剧烈的疼痛。若累及眼珠,可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患有癌肿病人如恶性淋巴瘤、何杰金病、蕈样肉芽肿、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肝癌等,可泛发疱疹,波及全身皮肤及粘膜,伴有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预后差,甚至死亡。
2.诊断要点2.1多发于春、秋季节,发病前患部多有刺痛或皮肤敏感。 2.2多见于腰肋、胸胁和颜面部,皮损沿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支配的部位分布,一般单侧发病,不超过正中线。
2.3皮损为簇集成群的小水疱,表面光亮,绕以红晕,疱群断续延展,排列成不规则带状,各群间皮肤正常。自觉灼热、疼痛,经过2周左右,少数患者皮疹消退后遗留神经痛,可持续l一2周,甚或更长。
2.4轻者可无水疱,仅有患部皮肤潮红刺痛;重者可见大疱或血疱。发于颜面者,若累及眼部,角膜损伤者,可致目盲。
3.鉴别诊断3.1热疮多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损为一群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工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3.2接触性皮炎皮疹潮红、肿胀,有水疱,边界清楚,局限于接触部位,有明显接触过敏物质病史。 [毒热证]在掀红的皮损上可见丘疹、丘疹疱或疱壁紧张的小水疱,皮损常见于胸肋腰背部,呈单侧性沿神经走向分布,自觉灼热刺痛,常伴有程度不等的全身症状,如口苦咽干,烦躁纳减,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泻肝凉心,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合黄连解毒汤加味。 [湿盛证]在红晕的皮损处可见密集成簇的水疱,状如绿豆或黄豆大小,排列成带状,各群疱疹之间夹有正常皮肤,颜面较淡,疱壁松弛,4—6天后,疱液混浊溃破,并出现糜烂浸淫现象,自觉痒痛相兼。口不渴,胃脘胀闷,不思饮食,舌淡体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健脾化湿,佐以清热解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血瘀证]患处皮损大多消退,结痂脱落,但疼痛不止,或隐痛缠绵,咳嗽或动则加重,伴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成药、验方 1.症状轻微者,用龙胆泻肝丸,每次6g,1日2次吞服;或苦胆草片,每次4片,工日3次口服;亦可用板蓝根或大青叶30g煎汤代茶饮。
2.当归研成细末,每次lg,儿童减半,4—6小时口服工次,服药后能止痛,3—4天后可结痂,或用当归浸膏片(成药)每次4—5片,1日3次口服,可活血止痛。
3.牛黄解毒片。每次3g,1日3次口服;或板蓝根冲剂,每次lOg,工日3次口服。
外治法 1.水疱未破者,可选用下列各方:①雄冰酒:雄黄5g,冰片0。5g,白酒lOOml,振荡后直接涂于患处;②雄倍散:雄黄、五倍子、胡黄连、枯矾各等份,研细末,茶水调涂患处,每日1"--2次;③石灰酒:石灰粉40g,甘油20ml,50%酒精70ml,摇匀后涂于患处,每日3—4次,涂后即结干痂,痂脱即愈;④以桑螵蛸适量,放文火上烧焦,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匀,涂患处,每日3—4次。
2.水疱疹红赤者,外涂玉露膏;水疱溃破糜烂者,外敷金黄膏;若有坏死,脓腐未脱者,酌用九一丹掺在黄连膏上分块贴敷。
3.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刺之出血,以减轻胀痛。
西药治疗 l.症轻者,对症治疗给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维生素B、维生素B或维生素E,亦可给安定剂治疗神经痛后遗症。
2.严重者,或全身泛发性者,宜卧床休息,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或消炎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抗病毒药如阿糖胞苷、无环鸟苷、干扰素,抗炎药可用类固醇制剂,如强的松、强的松龙。
针灸疗法 1.体针取穴内关、曲池、阴陵泉、三阴交等。针刺入后,采取提插捻转法,留针30分钟。每日工次。并根据发病部位加刺穴位;皮损在脐上区,加刺合谷;在脐下区,加刺足三里;在面颧区,加刺四白、睛明,在眼睑区,加刺头维、阳白;在下颌区,加刺颊车、地仓。
2.耳针取穴肝区、神门埋针,每日工次,直至疼痛消失为止,有显著的止痛效果。
3.围刺法在皮疹区四周,用30号毫针,呈15—30。角度针刺四周,留针30分钟,其间捻转3—5次。 4.穴位封闭可选用维生素B或当归液,选穴同体针,每穴注射0.2—0.5ml,每次总量不超过4ml,每隔1一2日1次。 1.保持局部皮损清洁,对血疱、坏死结痂要清除,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酒、鱼和肥甘厚味之物。 《外科启玄·蜘蛛疮》此疮生长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
《外科秘录》蛇窠疮生于身体脐腹上下左右,本无定处,其形象宛如蛇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腰部缠腰火丹》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蜘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其间小疱,用线针穿破,外用柏叶散敷之。柏叶散;侧柏叶(炒黄为末)、蚯蚓粪(韭菜地内者佳)、黄柏、大黄各五钱,雄黄、赤小豆、轻粉各三钱。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搽,香油调搽更效。 胡建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热毒型(包括火毒型、肝胆火盛型)治以清热泻火,解毒止痛,药用龙胆草、生栀子、黄芩、生地、大青叶、连翘、泽泻、玄胡、车前子、川栋子、白花蛇舌草、甘草;湿盛型(包括湿毒型、脾胃湿热型,治以健脾利湿,解毒止痛,药用白术、厚朴、陈皮、茯苓、车前子、泽泻、玄胡、板蓝根、大青叶、白花蛇舌草、川楝子、生薏仁、甘草;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化瘀、通络止痛,药用当归、桃仁、红花、玄胡、陈皮、全丝瓜、鸡血藤、木香、大青叶、生苡仁、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川芎。
沈楚翘等按上、中、下三部辨证治疗65例,以银翘三黄汤(黄连、黄芩、甘中黄、丹皮、银花、连翘、紫草、大青叶、代赭石、灵磁石)加减。病在额以上至头面部,加山羊角、石决明、生地、野菊花;病在胸胁至腰腹,责之肝脾,加玄胡索、金铃子、橘叶、陈皮、全瓜蒌;病在少腹臂部以下,责之于肝肾,加牛膝、黄柏、地丁。结果全部治愈。
临床上以专方治疗报道较多,且疗效较好。如阎纯义自拟芍药蒺藜煎(白蒺藜、赤白芍、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生地、土茯苓、防风、丹皮、槐花、马齿苋、菊花、石见穿、甘草)治愈30例,平均用药6剂。王恒法自拟带疹汤(丹参、白芍、柴胡、板蓝根、半枝莲、秦艽、甘草、龙胆草、当归、栀子、黄芩、玄胡),头部加菊花,颈部加葛根,腰以下加牛膝、川楝子;热毒盛加银花、连翘;湿重加泽泻、木通;便秘加大黄;痛甚加乳、没。治疗26例均愈。平均服药4~8天。杨恒裕采用丁香、郁金配伍(丁香、郁金、柴胡、枳壳、川芎、赤芍、甘草各9g,板蓝根30g)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气虚者加黄芪,口苦便干加胆草,胸闷加瓜蒌,每日1剂,早、晚服或痛时服,服药7—20剂,治愈23例,显效7例。
西安医学院第2医院自拟中药1号泥膏(五倍子、生黄柏、伸筋草、生半夏制成糊状膏)外敷,治愈22例、一般3天治愈。宋建华用五倍子、雄黄、枯矾共研细末,加豆油调匀,涂于患处,治疗23例,1—3天治愈。刘光达自拟军虎擦剂(大黄或虎杖加水后加温80℃,滤出溶液,凉后加入煅石膏粉,搅拌成乳白色混悬剂)涂擦患处,每日4—6次,重者可湿敷。治疗45例,平均5天痊愈。朱润华采用藤黄酊(藤黄研细末加酒精)外涂患处,每日1次,治疗80例,平均4—5天治愈。
内外合治临床普遍使用。如漆频安自拟大延汤(大青叶、延胡索、板蓝根、黄芩、防己、白芷、紫草、金银花、党参、白鲜皮、甘草)内服,外擦2%龙胆紫,治疗70例,平均6。9天治愈。秦发中自拟三紫汤(紫草、紫参、紫花地丁、车前子、茯苓皮、甘草、细木通、玄胡、大青叶),外用冰黄酒(冰片、雄黄加酒精)涂搽患处,1日数次。治疗78例,6—12日痊愈。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也是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徐静霞针刺双合谷及患侧支沟、阳陵泉。病灶局部采用围针,围针多少根据病变大小定,小者4枚、大者15枚不等。离疱疹0.5cm,呈15度角刺入,宜泻法。治疗67例,总有效率97%。汤瑞取相应部位的华佗夹脊穴,腰以上者,加同侧合谷、曲池、外关;腰以下,加同侧太冲、侠溪、足三里;面部加听会、太阳、攒竹。共治疗25例,皮损多在3—5天结痂,并显示针刺后全身和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熊新安采用点刺法,在带状疱疹最先发生处周围点刺出血,治疗2l例,大部分点刺1次即痊愈,最多3次。
何学平艾灸蜘蛛穴(取一根细线测量患者头围大小,将剩余的线除去,然后用测量的线从前后绕颈一圈,再将二线端对齐,沿胸椎正中线向背后下稍拉紧,合拢的线端所达之处,即为蜘蛛穴),灸l壮即可,灸后数小时疼痛大减,1—2日后红肿刺痛消失,3天后疱疹脱屑自愈。陈积祥等采用梅花针治疗例,正体取穴在脊椎两侧距脊柱2cm,局部取病灶周围距疱疹边缘lcm处,在取好部位叩打。平均4天治愈。
沈主琳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龙胆泻肝汤能增加胸腺重量,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示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朱润华在用中药藤黄外搽治疗带状疱疹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的同时,进行了实验室试管内藤黄对SM。+的作用观察,发现藤黄溶液浓度在7—10g/ml时,即对SM。+一RK,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初步认为藤黄对疱疹病毒I型有直接抑制作用。
汤瑞等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前后对患者进行了免疫功能的对比观察,表明针刺有增强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的局部反应以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是通过致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以排除抗原。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本病具有自限性。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在缩短病程、止痛方面效果良好。本病属病毒感染,早期治以清肝解毒利湿为主,后期多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一般临床疗效较好。龙胆泻肝汤为最常用的方剂。一些单方和外治法亦有肯定的疗效,且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中医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