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带状疱疹?
1,带状疱疹和水痘是同一种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得过带状疱疹的人,绝大多数在儿童期得过水痘,水痘好了,病毒却潜伏在神经根的部位。进入体内的病毒有很强的嗜神经性,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而不引起任何症状。当某些因素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再次活动,迅速生长、繁殖,引起皮肤感觉神经根及支配区的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神经支配区不同程度的疼痛及带状分布的红斑、疱性皮疹。
2,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丹”、“串腰龙”,俗称“蛇串疮”、“缠腰龙”、“蜘蛛疮”等。
(2)为什么中老年人易患带状疱疹?
有人统计50岁以上年龄的带状疱疹占发病总人数的70%。
1,因为年龄大,体弱多病,抵抗力较差。
2,再遇见有某种诱因,如过度疲劳,精神忧虑,感冒,高烧,外伤,中毒或患有慢性疾病,恶性肿瘤或用放疗、化疗、长期大量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使机体免疫力再度下降,潜伏在体内的病毒乘机生长、繁殖,就最易引发带状疱疹。
3,预防中老年人发带状疱疹就是要避免任何因素引起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4,在未出诊前多疑视为中老年常见的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胆石症、肾结石、阑尾炎等。一旦皮疹出现就容易确诊了。
5,皮疹出现多在神经痛后的3—7天内,开始为红斑、丘疹,很快变成水疱、血疱,大小不等,集簇成群,成带状,一般要经过3—5周,水疱结痂,脱落而愈。
6,老年人愈合较慢,要4—6周。而且还容易留下后遗神经痛。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何防治?
1,在皮疹愈后还有神经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在老年带状疱疹中有1/4的人皮疹消失后仍有神经痛,多数持续3—4个月,但也有持续7-8个月,甚至有1—2年的,总的来说是一天比一天轻,不会一天比一天重。最终会自愈。
,
2,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有主张在发病早期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以小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或配合理疗,适当体育锻炼,服用维生素B1、B12,以减轻神经根和神经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瘢痕形成。
3,一旦发生后遗神经痛,主要是对症治疗,给予止痛药如:去痛片、芬必得、卡马西平、多虑平、阿米替林等。个别顽固病例有作神经根封闭、理疗、放射。
(4)带状疱疹为什么要早治疗?
1,带状疱疹早期神经和皮肤损伤都不严重,有有效的药物迅速杀灭病毒,控制疾病发展,能使病程缩短(可达1—2周)和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要早治疗,而且最好是中西医结合。
2,有的人开始认为疼痛不重,可以忍受,医院治疗,但疾病发展很快,一夜之间就可能发展成大疱、血疱、坏死。错过缩短病程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痛苦,多花钱,也易留下后遗神经痛。
(4)、西医如何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的原则是止痛、抗病毒、促进水疱吸收、结痂、脱痂而愈,预防继发感染。
1、止痛:因个体对疼痛反应差别很大,疼痛若不影响睡眠可不用服止痛药,疼痛难忍,影响休息可服止痛药:颅通定、去痛片、强痛定、卡马西平等。还可配合物理治疗如音频、超短波、紫外线照射。
2抗病毒:首选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有特效的药物,静脉给药比口服见效快。还有阿糖胞苷、干扰素、免疫球蛋白也可选用。
3促进水疱吸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照射紫外线。
4水疱破裂,有感染者,可根据情况外用或口服抗菌素。
5对体弱者,同时给予支持治疗。
(5)中医如何治疗带状疱疹
病因病机:
1余毒未清带状疱疹经过适当的治疗,急性期过后湿度虽去,疱疹消退,但是毒热未清,湿热未尽而滞留经络,经络阻塞不通。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因而遗痛不止。
2血虚肝旺年老体弱,阴邪不足,肝失所养,肝之疏泄功能减退,肝阳偏亢。虽然肝经湿热经过适当的治疗可除,但是它所造成的肝气郁结一时还难以恢复,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3阴虚阻络带状疱疹多属湿热之病,热毒最易损伤阴血,
长期热郁,阴精耗伤,导致阴虚血少;或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燥湿药,劫伤阴液,导致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同时,阴液不足,可导致脉络枯涩、血行缓慢,从而更易造成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加上疼痛长期折磨,患者饮食欠佳,水谷乏源,气血生化不足,更增加了阴虚的程度,形成了病理的恶。性循环,使疼痛症状长期难以缓解。
4阳虚瘀阻证:病程日久或过用寒凉,耗伤阳气。阳虚无以推动血行,而导致血脉瘀阻。
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于毒邪未净、血虚肝旺、气阴不足、阳气亏虚四种原因所造成的局部气血凝滞,痹阻经络,以致经络挛急而引发的“不通则痛”和局部肌肤失养所致的“不荣则痛”。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证候:局部红斑水疱大多消退或干涸结痂而脱落,色素沉着紫暗,刺痛胀痛不止,夜魅欠安,精神萎靡,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桃仁红花
2)血虚肝旺证
证候:局部胀痛难忍,每因情绪波动而疼痛加重,伴有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脉弦。
治法:养血柔肝,平肝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生地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3)气阴两虚证
证候:患部疼痛不止,伴有口干乏力,头晕目眩,烦躁失眠,食欲减退,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柔肝止痛。
方药:无味黄精饮加减
养阴药有稀释“瘀血”之功。
黄精黄芪生地玄参地骨皮
4)阳气瘀阻证
证候:患者常常疼痛剧烈,局部挛缩不舒,喜温喜按,常伴有四肢欠温,疲乏无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形寒肢冷,小便頻数,大便溏,舌淡暗,苔薄,脉沉细。
治法:温经通阳,活络止痛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麻黄黑附片细辛等
治疗思路
(1)夜间痛剧,属于阴血耗伤、肝脏失养、肝风上扰,辨证为“血虚肝旺证”用一贯煎效果不佳者,有时选用养阴平肝熄风之三甲复脉汤加减,可以取效。也可在处方中,加入重镇类中药(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等各30克)
(2)气滞血瘀证
对辨证为“气滞血瘀证”而用药效果欠佳者,也可按部位选用方药。如头面部的主以通窍活血汤、川芎茶调散;发于胸胁部的主要以复原活血汤;
发于腰背部的主以膈下逐瘀汤;
特别提示:补气有助于活血,如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宜渐加。
(3)补肾养血法: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老年人,而老年人多肾虚,故不可忽视补肾中药的应用,临床上,可补肾养血并举。
(4)通便止痛
部分大便秘结者的患者,应用泻下法后,大便一通,人体气机通畅,“通则不痛”有利于消除疼痛。
用药策略
(1)虫类药:虫类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攻毒、消痈散肿。常用的虫类药有:祛风止痉、通络解毒的全蝎;祛风定痉、攻毒散结的蜈蚣;祛风湿、通经络的乌蛇;破血逐瘀的水蛭等。
以虫药毒性之偏以毒攻毒,取虫药养行之性入络祛毒搜风,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2)藤类药:藤类中药,以藤达络,络通风祛、血行痛止。可选用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青风藤、络石藤等。
多用于四肢带状疱疹。
(3)重镇药,如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等;
重用安神药:酸枣仁、夜交藤等。
重镇方可用夏少农老中医的经验方“四重汤”(灵磁石、代赭石、紫贝齿、煅牡蛎)
临床上,对影响睡眠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常在处方中加入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以养血活血,安神解郁、通络止痛之效。
医院皮肤科带状疱疹的特色疗法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我们常用三黄洗剂湿敷,效果很好。
(3)临方调配中药外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如青黛散或以中药油调敷,如紫草油或外用中药酊剂。
针刺疗法
(1)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2)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刺入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龙头、龙尾点刺出血:
1,疱疹最先出现处称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称为“龙头”。其放血部位应在“龙头”之前,“龙尾”之后。局部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在针刺部位拔罐,以求恶血尽祛。起罐后,用酒精棉球擦净该处,不必包扎。
2,龙头、龙尾是指疱疹延伸方向的始末,在其疱疹发生部位的前(龙头)与后(龙尾)刺破出血,再加火罐拔尽恶血,此法控制了病势的发展,俗称“截法”
龙眼穴放血
(1)龙眼穴位于: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第二、三骨节间,握拳于横纹尽头处。
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针头对准穴位快速点剌两三分深,然后双手
相对挤出血至出净黑血3~5毫升,左右同时做。局部用酒精棉球擦拭后用消毒干棉
球按压片刻,用创可贴2小时后摘除。龙眼穴在小肠经循行处,属于经外奇穴。小肠与心相表里,心经属火,主血脉刺之放血能泻心火又可有清热利湿镇痛、活血化瘀通经络。
物理疗法
半导体激光治疗:波长为()nm,功率为(-)mv,每日对创面或疼痛处照射一次,每次照射15min,照射7次为一个疗程。照射时探头距离患处5-10cm。
半导体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止痛效果好、水疱结痂时间短、无痛、无创等优点,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法。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